第645章 古代耕种不容易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百姓获得姓氏,可能也是与建立户籍相配套的措施,现在没有直接资料,还只是推测。
    有了户籍相伍为基础,将百姓固定在一地生活,授田才能真正产生实际效果,才能持续不断产生谷物,进而维持国家存在。
    授田是建立户籍后的另一配套措施。
    可能看到这,大家又要问,历史上中国有各种田制,比如井田制和均田制,授田制跟它们相比有哪些特殊性?又在哪些方面导致民众转化为农民?
    其实简而言之,授田制只是一种分配田宅的办法,秦汉根据爵位高低授田,爵位高的授予更多田亩,爵位低的则少。
    实际上,所有人都会得到,包括毫无爵位的奴婢。
    因为当时的土地比较多,统治者想借此鼓励人们耕作。
    井田制则是一种理想制度,至今未弄明白它是否实施过。
    均田制实际是一种名义上的授田,在其实施时,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分到田地,很难说。
    因为当时存在大量私田,均田制在实施时可能只是做了账面上的调整,并不一定有实际田地的还授。
    单凭授田制,不足以将民众改造成农民。
    还有很多配合的措施与制度,如商鞅时设立的军功爵制度,奖励耕战“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颁布了《为田律》(出土于四川青川县一座秦墓):
    “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内史匽民、臂更修《为田律》:田广一步、袤八则,为畛,亩二畛,一百(陌)道。”
    “百亩为顷,一千(阡)道,道广三步。封高四尺,大称其高。捋(埒)高尺,下厚二尺。”
    “以秋八月,修封捋,正彊畔,及發千(阡)百(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险,十月为桥,修波堤,利津梁,鲜草离。非除道之时而有陷败不可行,辄为之。”
    大致规定了田亩规制,以及每月的工作。
    也可以说是田作的指南,指导百姓一年中在田中工作安排,背景恐怕也是开始大规模的制造“农民”,如何田作的知识传播。
    随带说一句,《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商鞅变法内容有“十二年,……为田开阡陌”),《商君列传》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后人多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追述到此,实在是极大的误会。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