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上传章节 第十一卷 帝国动荡 第三十一章 华夏之树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华夏之树
    刘协对于新文和国语的改革只做了短短的一席评话,但对于中央治略府的文教总院而言,这却是三十年内也无法完全完成的工作,诸葛瑾、蒋琬和胡昭三人回去后,在三日后就召开了相关的论证会,并以太学府名义召集了各大学府语言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学者进行集体讨论,对于新文和国语的规定、音标和标点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初步探讨,并在太学府内成立国文研究院,在中央治略府成立国文司用于新文和国语的推广。
    对于古文典籍的官方注释治略府提出了三十年计划,而教材新文化的工作将在二十五年以前完成。
    在国政总局方面,藏州治略台正式成立,由李严担任第一任治略总督,杨孚担任第一任驻防总督。
    此时的藏州还没有独立的民族体系,主要还是西凉一带的北羌南下,在青海湖和黄河上游一带的游牧民,南方是横断山脉濮僚系部落沿着长江北上的六牦牛部落。
    这几年,刘协渐渐脱离了政事管辖,主要精力都投向了经济、技术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上,在和太学府学者就华夏同源观点的讨论上,刘协认为目前藏州的原住民确实存在,但本质上却是早年从中原移居过去的,具体移民的时间应该是夏朝前后。
    现在留在藏州的原住民都应该是仰韶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地分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这是整个华夏文明的两个主体,而现在藏州内的原住民文化可以理解为华夏文明两个祖先文明分支地融合。
    位于青海和陕西之间的仰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上限是8000年以上,仰韶文化在发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分化,一种是沿着黄河向东。和黄河中下游地其他部落融合,最终诞生了华夏文明的主体系,一种则沿着黄河向西,一直向黄河上游前进。形成了羌荣早期民族部落。
    长江文明中,三星堆文化并不是唯一的——完本小说网——,和其他长江中下游文明演化了蜀、楚、越三种文化,开始和黄河文明的新主体——中原文化开始融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文明。
    三星堆文化一部分选择沿长江继续向上,进入藏州,形成了六牦牛部落文化,最终羌荣部落和六牦牛部落最终在藏州实现了碰撞,他们做为华夏文明两大起源点文化的两个分支,在这里发生了融合。如果刘协不干预,他们就会形成吐蕃文明,而出现了华夏文明一个分支。
    说到底,藏族和华夏族是真正的同源民族,如果黄河文明是父亲,长江文明是母亲,那么藏和汉应该可以说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在华夏同源的论证上,刘协虽然没有在大汉时代找到仰韶文化的遗址,但通过藏原住民称汉人为“嘉”(当时的嘉和夏同音)以及周礼典籍可以论证出。藏汉是三千年前夏人东西分开发展地不同结果,所以藏的原住民应该享有华夏族称谓,必须享有帝国子民的一切权益,任何人不得将原住民做为佣工和奴隶使用,不得歧视,不得掠夺,恰恰相反,作为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大汉帝国的汉族必须对藏的原住民提供一切尽可能的援助。
    由于藏州原住民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风俗。也没有统一的地区政权,刘协判定从华夏二十五年开始,藏民悉数回归华夏大族,不设单独地民族设置。
    在对藏州原住民考证的过程中,一个刘协没有想到的事情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轨道,那就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总结和考证。
    刘协自然的成为太学府华夏民族起源与发展论证研究会的领衔人物。这个研究会集合了整个大汉帝国最优秀的历史学者、考古学者、民族学者、人文社会学者和其他相关各行业学者。一路看文学网总计两百余人,在天京城举行了为期六个月地辩证。而刘协的华夏文明双源论,即以黄河文明为父,以长江文明为母的观点成为最主流的观点。尤其是炎黄之争,夏商之址和东西两周为华夏文明双源论一个最主要的论证过程,根据民间传说、历史纪录,尤其是西周的一些史籍,加上对朝歌地发掘,以及龙骨被刘协做为商朝文字定为甲骨文,经过十余年统计后,大汉帝国地中央帝国、天京学府、京都理工、长江学府、南京学府、黄河学府、西京学府、襄阳学府(江夏学院、荆州学府和江夏技术学院整合后,结合原襄阳学府余部而成,主学院在江夏,分院在襄阳)、重庆学府、济南学府、颖川学府、洛阳学府、辽东学府、巴比伦学府、罗马学府、南海学府十六家国级学府的两百多位学者在大量史籍和资料地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论证。
    在统一的判定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在南方,从南方移向北方,时间在夏朝和五帝之前,在向北移民过程中出现了五帝,在这时,太学府的考证和辩论结果是出喾即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亦即《山海经》中的帝俊和卜辞中的高祖之后,一致推翻《史记》所说的五帝—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