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百年战争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量,必须注重兵书战策的研究,才能在斗智场上高敌一筹。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谋略的较量。纵观汉匈战争的全过程,汉王朝的谋略水平明显高于匈奴,这是汉胜匈奴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王朝着力于伐谋伐交,力图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平城被围,用陈平秘计,重贿冒顿单于阏氏(皇后),说汉高祖正派人选绝色美女送单于,阏氏怕单于得美人而失宠,遂力劝单于解围,高祖得脱,保存了实力。文帝、景帝时,汉王朝虽然采取和亲政策,但仍以重兵驻屯北部边境,以威慑匈奴。武帝时,以军事打击与战略威慑交替运用,取得了巨大的战略效益。公元前110年,武帝为震慑匈奴,亲率12将军18万骑兵,经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直至朔方、北河,并遣使告单于说:能战即来战,不能战就速来称臣降服。单于受到巨大震慑,失气而不敢出战。此后7年间,北部边境无战事。
    在汉匈战争中,汉王朝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联络西域各国牵制或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3年),武帝派张骞率100余人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元封6年),汉王朝以宗室女细君远嫁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断匈奴右臂”。细君死后,汉又以宗室女解忧和亲,使乌孙成为箝制匈奴的重要力量。公元前71年(汉宣帝本始3年),汉遣五将军率16万骑兵,乌孙也发5万骑兵,共击匈奴,取得了对匈战争的最后胜利。汉军在战争中巧用智谋,出其不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匈奴贪于虏掠,入侵以抢夺财物、男女人口为目的,常以肥饶地区和城邑为攻击目标,汉军则采取利而诱之的计谋打击对方。在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中,汉军针对匈奴后方补给困难的弱点,以迂为直,沿黄河西进,从侧后攻击匈奴,一举收复了黄河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在公元前124年的朔方、高阙之战中,卫青针对匈奴右贤王自恃兵强,囿于昼间常规战法的弱点,于夜间乘其疏于戒备,神速出击,一举歼灭其主力。在漠北大战中,汉军利用匈奴“汉军不敢越大漠作战”的心理定势,果断越漠出击,大获全胜。
    汉军在谋略上高敌一筹,不是偶然的。早在汉王朝建国之初,张良、韩信就奉命序次兵法。张良深谙《六韬》,韩信深得孙吴兵法精耕细作髓,张、韩序次兵法,使上述权谋思想的精华在西汉得以代代相传。汉王朝还两次发动大规模的求书运动,广搜天下散佚兵书;文景、武帝也都非常重视用兵方略的研究,武帝还专门设置官吏校订、管理兵书,他不但自己熟读兵书战策,还亲自教授霍去病以孙吴兵法。在汉王朝中不但众多武将熟谙韬略,不少文臣也深知用兵之道。如陈平、栾布、晃错、爰盎、严助、刘安、朱买臣、主父偃、严安、徐乐、魏相,等等。他们辅佐帝王,运筹谋划,对取胜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4.精兵强将是制胜之本,必须选练士卒,培养将才,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
    汉匈战争的主要战场在西汉北部边境至大漠南北地区。这里,地形辽阔无垠,适于骑兵集团作战。战争第一阶段,匈奴咄咄逼人,汉王朝妥协退让,主要原因之一是汉军以步兵为主,机动作战不及对方。
    文帝、景帝时,经济逐步发展,官府大兴养马业,组建骑兵部队,习练骑射,至武帝即位时,军队的远距离机动作战能力已大大提高。为适应对匈战争的需要,汉王朝很注意选拔将才。
    武帝时,涌现了很多谋深韬远、能征惯战的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赵充国等。李广从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前元14年)以良家子从军击匈奴,历经文、景、武三代皇帝,作战70余次,威震匈奴,被称为“飞将军”。赵充国始为骑士,公元前99年,以假司马从将军李广利击匈奴。汉军为敌所围,缺食断水,死伤甚多,赵充国率百余壮士拼死冲杀,使李广利得以率军突出重围。充国受伤20余处,武帝亲自慰问,后封他为后将军,成为昭帝,宣帝时战胜克敌的名将。
    孙子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作战》)。汉王朝重视选拔将才,对取得这场汉匈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武帝对匈奴作战40余年,前15年汉军越战越强,至漠北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职此期间,卫青、霍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漠北之战后20余年,汉字武帝继续对匈奴作战,所战皆败,固然与国力削弱、决策失误、兵弱马少等因素有关,但缺乏智名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宣帝时,西汉取得对匈奴作战的最后胜利,除国力军力增强,匈奴人心厌战等原因外,拥有一批比较杰出的将领也是重要原因。名将赵充国“沈勇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汉书》九传2971页)。度辽将将范明友,前将军韩增和右将军常惠等,也都善于用谋、用兵,他们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资料收集,特别鸣谢百度汉家吧和三国云飞扬的作者)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