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休息了一夜后,王梓在周侗张九章的陪同下赶到了考试地点,永兴军学。
永兴军学最早是范雍建立的,范雍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文臣。
当年章献太后说真宗建的玉清昭应宫烧的只剩两三间,想要重修,被范雍一句不如烧个精光顶了回去。
作为文臣,范雍是合格的,在陕西大兴教育,甚至制订了京兆府小学规。
不过人无完人,当年三川口之败,范雍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时过境迁,王梓不想对范雍的功过进行探讨,不过永兴军的学舍建的还算不错,这让王梓对范雍还是有些好感的。
锁厅试的规格不大,而且远不如发解试严禁,更不用说省试。
这也是作为官身的福利,都说官官相护,既然同朝为官,当然是有相应对待的。
王安石已经改革了科考制度,基本理念就是重经义而轻诗赋。目前王安石还要进一步将新学发展成官学,让新学成为科考的内容。
不过此事引起了司马光程颐程灏张载等人的围攻,但以王安石的执拗,新学成为官学是势在必行,除非王安石罢相。
仁宗以前,进士省试共分四场。第一场试诗赋,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策,第四场试帖经,以分场定去留。
是本着先诗赋、后策论的原则进行分场的,采取分场淘汰制,因此可见诗赋在省试中的重要地位。
庆历新政中范仲淹在精贡举时就提出进士先策论后诗赋,但庆历新政的失败使精贡举流产,直到王安石改革科举才将此事盖棺定论。
作为西北中心的京兆府,改革和保守的斗争也在持续。主持锁厅试的是都转运使赵瞻和判官蔡确分属两个阵营,出题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在第一场试策中,王梓就感受到了锁厅试中的波涛汹涌,第一场试策的题目赫然是
“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晋武和符坚为帝,管仲子之为相。统一三国的司马炎投鞭断流的符坚和成齐霸主的管仲王梓都熟知,唯燕哙和子之王梓也是新知。
燕哙是战国中期的燕国国君,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以图强。
而燕哙是一个崇尚尧舜的国君,以为其相子之贤,执意将国禅让给子之。
后来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谋子之,却为子之所破。燕为之乱,齐出兵大胜。
最终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王梓猜测此题当是赵瞻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赵瞻当然不是想要人针砭前人如何,而是想问今人如何。
当今的神宗皇帝和宰执王安石,帝相联手,乾纲独断,执行新法。
为帝者是否可独断专行,任相者是否可大权独揽。而且出题人对当今的帝相明显有意见,晋武帝和符坚在史上可没有好名声。
管仲的名气虽然大,但也是多行为国聚财之政。而子之更是一个野心家,风评可以说差的一匹。
出题之人以这两帝两相来论专制的优劣,天然的就是反对新法。
王梓虽然也想顺从考官的意思,但变法总比一直不变要强的多。若论派别,王梓也是变法派。
想到这里王梓揉了揉眉头,艰难的写下圣天子垂拱而天下治,不归仁,而在礼!
在儒家框架中,礼法大于天。想要贯彻自己的思想,礼总是难以绕开的话题。
想在大宋谈依法治国是有些超前,但王梓的意思就是用礼为法,将君主和宰执的行为约束起来。
除了这一道策问之外,其余的经义等都是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说是浅显易见。
一场连续两天的大考之后,王梓走出永兴军学碰到了种建中,顺口问道:“十八郎考得如何?”
种建中一往的深沉,道:“还算可以,将军你呢?”
王梓笑道:“十八郎觉得策问如何?”
种建中眼色微变,道:“策问有如何之处?”
王梓摇摇头,张九章周侗皆围了过来,道:“将军考得如何?”
王梓耸耸肩,道:“看造化呗!”
整个陕西来参加锁厅试的不过数百人,数百人中取一半以上的人,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有希望。
就算没多大希望的也不遗憾,反正有官身,当不成京官那就谋求在地方任职。
在锁厅试后,不少官宦子弟都成群结伙的去饮酒庆祝,自然也有人来请王梓。
王梓还有事向王韶请教,是以婉转的回拒了诸人。
等找到王韶后,王梓当即将晋武独断的那道策问告诉了王韶。
王韶一听当即怒道:“如今新法正如火如荼展开,当此之际,永兴军路还出此类题,真是其心可诛!
不行,此事我当立刻通知曾大学士和陕西路都转运使薛大人,请他们做主!”
大多数考生还没有意识到晋武独断这道策问的严重性,身处官学之中的蔡确正因此事和赵瞻争吵。
“赵大人,策问的题目为何是晋武平吴以独断而行?”
赵瞻倒是好整以暇的道:“一道策问而已,蔡大人为何如此大惊小怪?”
蔡确哼道:“你这是公然反对新法?”
赵瞻仍然道:“一道策问而已,为何如此大惊小怪!”
赵瞻目前作为主考官,对考场自然有决定权。蔡确只能气冲冲的道:“赵大人,你实在是过于冒失了。不过在阅卷时,希望赵大人秉公而行!”
赵瞻淡淡的道:“这是自然!”
数百人的试卷在五名同考官的操作下很快就可以评定出来,凡是评定成乙等以上的卷子都要送到主考官和副主考官的面前。
因为参加锁厅试的官宦子弟水平多在一般,是以众人的阅卷就非常快。
赵瞻作为文坛前辈,也是一目十行之人。凡是递到眼前的卷子,几眼过去就能评出谁的可以留在案上,谁的直接放到一边。
这次赵瞻拿出了一名甲等的卷子,只看了一眼就放在了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