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1628年之京察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六二八年三月初三,三年一次的京察正式拉开了序幕,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则会被直接罢黜,削职为民。
    朱由检对陆遥说,说起京察,太祖时规定三年一考,但是大明国土面积太大了,偏远地方官员往往前一年年底就要动身,如果三年一次京察,地方官别干别的了,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因此后来改为十年一次。弘治年间又改为六年一次,其实这次京察也只是打着太祖的旗号,配合变法进行的,以后看来还是得恢复成六年或十年,否则忒劳民伤财。
    陆遥说,其实我倒觉得这次京察后,京察完全就没必要了,京察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多流于形式,特别是对四品以上官员的考察,主要通过“自陈疏”的形式,由他们自己写报告,汇报过去工作中的种种不足,希望皇帝能够罢黔自己。然后皇帝在对他们多加鼓励,将其留任。简直就是一场荒唐的闹剧。而四品以下官员的京察,则彻底沦为了党争的工具,谁主持京察,谁就拼命往地方上塞自己人,说实话,真正接触百姓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六部堂官,而是四品以下的各县官吏,如果塞些品德好、能办事的还好,如果塞些无用之人,只会荼毒百姓,百姓对朝廷自然没有任何好感,在好的政策道地方上也会变形,所以在我看来,好的地方官比好的六部堂官、好的政策还要重要!
    朱由检叹了口气说,先生针砭时政,一针见血,但是京察目前是最好的方法,总比不京察要好吧,否则他们还不翻了天了,这次京察让朱舜水主持,也是想让他塞些自己人进去,最起码是支持新政的地方官,而且还可以加强皇权统治。
    陆遥说,其实自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之后,咱们现在的变革只是稍微往前推进了一小步而已,张居正时候,就已经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又取消了里甲等徭役,然后官府在雇人从役,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咱们只不过进一步明确将一条鞭法中所列农赋和徭役在此免除罢了,所以我觉得在地方上推行并无什么难度,不过就是加强皇权罢了。
    朱由检被说中痛处,有些不好意思的说,这个...先生说的极是,自成祖皇帝后,律法疲沓,大家各行其是,自由的颇有些过头了,下边的臣工士子,多有妄议朝政者,又加上工商繁荣,很多大财阀都在朝廷里寻找代理人,以维护他们的利益,皇权日渐衰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也。如今我不过是正本溯源而已。
    陆遥说,但是这是大趋势啊,从土地里赚钱太难了,慢慢的,就是要靠实业、靠资本,这样国家财政才能发展,不过资本的自由发展必然跟皇权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将来总有此巨变!
    朱由检道,所以才总赖先生教诲,教我如何调和这种矛盾。陆遥说,恩,所以才想出了国家资本的路子,就是由国家出资,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由国家包揽过来,逐步将各地大财阀或消灭、或招安、或合并的方式,削弱他们的力量,不过此法将来亦有弊端。
    朱由检忙问,有何弊端?陆遥说,虽然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容易形成腐败、人浮于事、尸位素餐,将来势必要加强督查之力度。朱由检说,那都是后事了,先将此刻的事办起来。陆遥无奈的说,也只有如此了。
    朱由检又问,刚才说到京察的弊端,不知先生还有什么可以教我的。陆遥掰着手指说,首先,自陈疏的形式过于主观了,纯粹是官员们的一家之言,而不是他们过去六年的实际政绩。自陈疏表面上看都是揭露自己的种种不足,但大多数文过饰非,不暴露实际问题,将重大的问题隐藏起来。
    陆遥又伸出一个手指头说,其次,其实大多数能力有缺失或者政治斗争失利的官员,不用等到京察就早已经被清除出局,所以你刚才说京察时间太短了,要延长,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恰恰是时间间隔过长才注定了京察注定将沦为一种形式,能起到的监督作用是少之又少。
    朱由检有些疑惑的问,那依先生之见,应当如何?陆遥说,其实也简单,现在京察是事后考核,不如改成事前奏报、事后审核,就是每年年尾的事后,将他们在下一年预备要做的事汇报成文,上奏吏部,等全年结束的事后,由吏部派人进行考核,按照完成程度定上中下品。
    朱由检道,如此一来,岂不是京察便没有必要了?陆遥说,对啊,现在是他们来京师,以后就改成吏部派人去地方考核,不但可以震慑地方,还可以让百姓知道,朝廷的政策是好的,都是地方上的贪官坏了朝廷法度。
    朱由检不由高兴道,先生果然高见,正好待此次京察,各地来个大换血,然后将此法颁布,此外,各地总督、总兵可由军机处考功司考察;其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