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老货,勿来哄朕,明日你替朕去永寿宫探视一下刘太妃,自太后薨逝,太妃迁居永寿宫,朕国事繁忙,亦未来得及探望,今日说起,不由让朕感慨。王承恩便忙应承不已,又问:大伴,如今夜深,陛下往何处安歇?崇祯想了想说:庄嫔如今有孕,朕便去看看她吧,况且她两个兄长都是朕重用之人。王承恩便忙命人前去传旨庄嫔。
九月十日,朱舜水、高弘图、冒辟疆、胡松奇、徐骥、王承恩等齐聚保和殿暖阁,朱舜水手拿奏折道:陛下,臣等奉陛下谕令,革旧布新,现将《革弊诏》奉于陛下,请陛下御览。
秦熙接过奏折,未等崇祯说话,王承恩首先出列道:启禀陛下,臣自接管府库司以来,未尝不夙兴夜寐,不过臣未曾学过财经之科,自感力不从心,现自请将府库司移出内监,交与财经顾问委员会,还望陛下恩准。高弘图接过话来说:王老公深明大义,臣以为当一力褒扬为是。崇祯便道:高爱卿以为当如何褒扬?高弘图便道:臣以为当解除内监不出乾清门之令,内监服侍陛下及后宫各位娘娘,劳苦功高,现囿于一隅,臣实不忍也。
崇祯便道:只恐诸位臣工不服啊。徐骥便道:内监乃陛下家臣,皇宫中事乃陛下家事,外臣不敢置喙,臣以为高大人所言极是。崇祯才道:既然如此,那朕便只得勉为其难,准了。
然后便冲朱舜水点了点头,朱舜水才道:陛下,诸位大人,今次革变,现共设翰林院、内监司、通政使司、府库司、笔录编译司、詹事府、锦衣卫、京营,分为职官品级和散官品级,职官品级为现职品级,散官品级为俸禄品级,双规并行。
朱舜水接着说:翰林院主要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部队调动、战争与和平、五品以上官员任免除外)、负责管理大学事务,设掌院1人(职官品级:正四品,散官品级:从二品)、都督编修1人(职官品级:从四品,散官品级:从二品)、左右编修各1人,共2人(职官品级:从四品,散官品级:正三品)、郎中6人(职官品级:正五品,散官品级:从三品)、学士26人(职官品级:从五品,散官品级:正四品)、修撰24人(职官品级:正六品,散官品级:从四品)、待诏8人(职官品级:从六品,散官品级:从四品)。
冒辟疆便问:敢问朱大人,翰林院如何处理日常事务?朱舜水便道:各有司将奏折递入翰林院,翰林院各司提出意见,发回各有司,无异议的交通政使司用印、下诏,并将原始奏折交笔录编译司留档;有异议的,各有司应提出自己的意见交翰林院各司复核,翰林院无异议的,交通政使司用印、下诏,并将原始奏折交笔录编译司留档;有异议的,应召集各有司集体议事,须请御史台监听、通政使司旁听、笔录编译司录听,能讨论出结果的,以讨论结果交通政使司用印、下诏,并交笔录编译司留档,不能讨论出结果的,交皇帝决定,皇帝的决定为终极决定,交通政使司用印、下诏,并交笔录编译司留档。
崇祯听了连连点头,朱舜水又接着介绍了内监司、通政使司、府库司、笔录编译司、詹事府、锦衣卫、京营等的改革方案,崇祯不由高兴的连连点头,王承恩也不由得说:一如此番革弊,则陛下可不必如此日夜劳累了。徐骥又接着说:臣等计划,先易后难,此番先行改革除督军府、内阁、都察院之外的内廷部门,然后在徐徐革变外廷,可保无虞。
最后,崇祯道:好,将《革弊诏》整理一番,公布天下,又令在京设明法大学堂,今年科举增设法科,望诸位爱卿勠力同心,共安天下!
附:翰林院架构及人员:翰林院:内廷,辅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部队调动、战争与和平、五品以上官员任免除外)、负责管理大学事务。
掌院1人(职官品级:正四品,散官品级:从二品)
都督编修1人(职官品级:从四品,散官品级:从二品)
左右编修各1人,共2人(职官品级:从四品,散官品级:正三品)
郎中6人(职官品级:正五品,散官品级:从三品)
学士26人(职官品级:从五品,散官品级:正四品)
修撰24人(职官品级:正六品,散官品级:从四品)
待诏8人(职官品级:从六品,散官品级:从四品)
朱舜水:翰林院掌院(管理整体事务及考录司、阁司)
秦熙:翰林院都督编修(随侍皇帝)
高弘图:翰林院左编修(分管都司、军司)
周一敬:翰林院右编修(分管京司、詹事府司)
施邦曜:翰林院考录司郎中
学士:吴允初、李经世、严鑑、王廷宾
修撰:郑尔说、罗国华、刘曰俊、谢宗
待诏:王含光、徐行忠
王用予:翰林院阁司郎中
学士:商周初、陈其赤、蒋灿、李献廷、
修撰:吴鼎泰、胡开文、周文斗、傅钟秀、
待诏:甘惟荣、刘其德
金光辰:翰林院都司郎中
学士:高三重、宋企郊、陈天明、张宗孟、
编撰:黃鼎臣、贺王盛、汤唯新、郭文灿、
待诏:傅元初、蒋煜
吕弼周:翰林院军司郎中
学士:杨山槂(杨嗣昌长子)、戚报国(戚继光四子)、巫三祝、刘之伦
编撰:施承绪、徐耀、雷应乾、柯彥、
待诏:魏士章、李日登
马世奇:翰林院京司郎中
学士:张潜夫(张瑞图之子)、徐才昴(徐岘长子)、许尔安(许定国长子)、许成楚
编撰:朱锡元、马世华、高鸣凤、程近信
待诏:林增志、王昌时
张魁宿:翰林院学堂司郎中
学士:汪惟效(京师大学堂)、刘光震(格物大学堂)、吴太冲(皇家军官培训学堂)、张克俭(财经大学堂)、王士俊(皇家水军军官培训学堂—天津港府)、涂原(明法大学堂)
编撰:刘士麟、李于坚、袁凯、贺儒珍
待诏:范志完、赵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