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倒霉的王俊才!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审讯记录复印件。其中一页写着:“问:你为何要写这样的小说?答:因为我看见很多人快窒息了,却没人敢打开窗户。”
    这一击,直指人心。
    当晚,央视新闻频道罕见地在《文化观察》栏目中提及此事。主持人并未直接评价《铁屋呓语》,而是引用鲁迅的话作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信号已然释放。
    三天后,老宅拆迁行动暂停。市政府发布公告,称“经专家评估,该建筑具有重要人文价值,拟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此同时,《青鸟归来》完整版如期在全球上线。短短一周内,播放量超千万,IMDb评分高达8.9,多家国际媒体撰文称赞其“以温柔之力撼动历史坚冰”。
    国内主流平台虽仍未正式引进,但民间盗版资源早已流传甚广。更有高校教师将其列为现当代史辅修课程必看影片。
    一个月后,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公告:经多方核实,确认李措姆同志为“雪鸢行动”唯一幸存执行者,追授“隐蔽战线英雄模范”称号,事迹载入烈士英名录。同日,国家档案馆宣布启动“红色口述史抢救工程”,首批采集对象即为survivingintelligencecouriers(幸存情报员)及其家属。
    许修文受邀参加授勋仪式。当他亲手将勋章交到杨建军手中时,全场掌声雷动。
    仪式结束后,他独自来到北京西山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细雨纷飞,碑林肃穆。他在李阿婆的名字旁放下一朵白菊,轻声说:“您听见了吗?青鸟回来了。”
    回到办公室,他翻开《重生写作营》第一期学员名单。一百二十七人,来自全国二十三个省份。有环卫工、外卖员、乡村医生、狱警、单亲妈妈、残障青年……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沉默多年的故事。
    他逐一点开他们的报名信。
    一位煤矿工人写道:“我老婆死于矿难瞒报,官司打了八年,没人信我。我想写下来,哪怕只能发在一个没人看的公众号上。”
    一名transgender女孩说:“我妈烧了我的日记,说我写的不是真事。可那是我的命啊。我想让世界知道,我不是怪物。”
    还有个退休警察坦白:“我曾经参与过一次错案调查,明知无辜却被迫结案。这些年我梦见受害者来找我讨债。我想写下真相,哪怕只能算一次忏悔。”
    许修文一页页读着,眼眶发热。
    他知道,这些声音或许永远无法登上头条,也不会改变大局。但它们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几天后,写作营正式开班。第一课,他站在讲台上,身后大屏幕映着一行字:
    **“写作,是为了不让记忆死去。”**
    他开口道:“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办这个营?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听得太多口号,却太少倾听。
    我们习惯了宏大叙事,却忘了每一个‘人民’都是活生生的人。
    你们带来的不是稿件,是伤口,是挣扎,是不肯熄灭的光。
    我不承诺你们能成名,也不保证作品会被出版。
    我只承诺一点:在这里,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认真对待。”
    台下寂静无声,许多人低头抹泪。
    课程结束前,他布置了第一项作业:
    **写一封永远不会寄出的信。对象可以是逝去的亲人、年轻的自己、伤害过你的人,或是这个冷漠的世界。
    要求只有一个:不准撒谎。**
    当晚,他收到第一条作业提交。来自那个曾被封号的中学老师。信是写给她父亲的:
    >“爸,你当年被打成右派,跳河自杀那天,我才六岁。
    >我一直恨你丢下我,直到昨天重读《铁屋呓语》,才发现你也曾是个想说话的人。
    >对不起,我用了三十年才理解你。
    >现在,我替你说了。”
    许修文看完,关掉电脑,走到窗前。
    夜空中,星辰如织。远处高楼的灯光依旧闪烁,像无数未眠的灵魂在低语。
    他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修文,你要替妈妈多听听别人的故事。有些人一辈子都没人问过他们过得好不好。”
    如今,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重量。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志远的新邮件:
    >“许兄:
    >昨晚我把二十年来偷偷写的小说整理好了,一共三十七万字,讲的是我在劳改农场遇见的那些人。
    >我决定署真名出版。你说得对,普通人也有权利拥有救赎。
    >这次,我不想再躲在笔名后面了。”
    许修文笑了。他回复:
    >“欢迎回家。”
    然后关闭邮箱,望向窗外的城市。
    他知道,风暴还未结束,前方仍有荆棘。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写,有人愿意听,
    那些曾被掩埋的声音,终将在时光中重生。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