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史长河的匈奴也好,突厥也罢,到了宋人这里,幽州大胜已让他们看到了盛世的希望,契丹人,党项人最终也会被赶走或者融入大汉民族的血液中,完成天下一统。
以汉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汉武帝居功至伟,以他谥号命名的船那是必须得。
听说官家雄心勃勃地,如果下半年财政允许,他还打算造两条大船,分别是“唐宗号”与“则天号”。
不过听说他的想法遭到了群臣的反对,造船寻找美洲他们不反对,唐宗号也没问题,但则天号,这种丢男人脸面的事难道还要传到外国去不成?
此事不了了之,杨涵瑶听后也是一笑了之,当个笑话听听也就过去了。
再说这民间,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朝廷在拼命造大船,尝到了海外殖民甜头的民众们对此事的热情甚至比朝廷都高。
他们没有造飞剪大船的技术,这技术只掌握在朝廷与常州商会的手里,国家也不允许常州商会的造船厂为民间打造飞剪船。不过这不打紧,因为常州商会在这几年又推出了一种盖伦船,这船虽然速度比不上飞剪船,不过胜在稳妥,装货量大,这不正好用来做海贸么?
公私合营的模式让全大宋的百姓都尝到了甜头,那些士绅先也不把目光放在田地上了。在田里能刨出几个钱来?做海贸才是王道啊!
他们看不上眼的瓷器到了大食,那价钱翻了倍儿的往上涨,这不比在土里刨食来得爽快多了?
特别是东南亚,澳洲的开发更是让这群人赚了个钵满盆满,一听说哪里开了新航线,那里的人喜欢丝绸,瓷器,玻璃地,这些人就跟闻见血的鲨鱼般,一下就凶猛了起来。
一人资金不够,那就联合,找上几家,甚至十几家人拼了命地给常州商会的造船厂下订单,聪慧最初的500吨排水量的小盖伦一直造到了7层楼高,排水量达2000吨的大盖伦,就这样还不满意,对于朝廷掌握着飞剪船与大宝船的技术不放于民间的做法十分不满。
这里得说明下,这里大宝船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大宝船,排水量可达4000吨。这样的国之利器,朝廷自然是不可能把技术外传得。
不过这些士绅也不是吃素得,他们齐齐向朝廷施加压力,虽然最后的结果宝船还是没得到,但朝廷派出了有经验,能操作多帆船的水手来教导民间水手对多帆船的操控。
如此一来,大家也就略微满足了。毕竟中国传统的船都是单帆船,对于盖伦这种多帆船的操作那是需要花很多时间摸索得,还不着调。
杨涵瑶也不得不佩服这些宋人的想象力与工匠的别具匠心。在她给出的盖伦帆船的图纸后,这些人又在这些船上做了改进,使其更适合远航,更安全。
这也比奇怪,其实郑和出海的船所用技术还是宋朝得,大宋的航海技术就相当发达,有好的基础,再加上后世的思路与金钱的诱惑,这造船技术想不发达都难。
在大宋,在这年头,出海贸易已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大家对土地都不那么看重了。当然,朝中也有一些大臣对此担忧,怕大家都去做海贸了,土地就没人耕种了。
不过很显然,这些大臣的担忧很多余。因为聪明的宋人在航行的图中居然还做起了奴隶买卖的生意来。
当然,碍于大宋不得贩卖奴隶的律法,这些聪明的老百姓自然不会说这些人是奴隶,而是借用常州商会合约里的东西,自己突发奇想地弄了个好听的名字:外来劳工。
听到这名字时,杨涵瑶只觉得头上电闪雷鸣地,生生是被雷到了。忽想起毛爷爷的话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得。
当然,按照中国人骨子里的秉性,虽说不给这些外来劳工工钱,但也没怎么苛待人家,全按照给佃户的待遇,收五成租。
心够黑,但对于这些中东,或者东南亚,甚至非洲来的人们来说,这儿简直就是个天堂。
他们原本在自己的国家就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吃不饱不说,随时还有被人打死的危险。
来到这陌生的国度后,在经过了最初的惶恐后,这些棕色皮肤或者黑色皮肤的人便欢喜了起来。
活不多(因为农具先进),干得轻松,一年干到头只要上缴给领头一半的货物,这在他们的国家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事儿。
吃得还不错,每过几天他们的领主还会给他们送些鱼来,比起在自己的国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这大宋国简直就是天堂。
于是这些外来的劳工便也安安心心地住了下来,他们都十分珍惜这样的生活。其实他们并不懒,只是在自己的国家做得所有的东西都是领头人的,他们才没了精神。
来到这大宋后,有一半儿是自己的,他们也就勤快了起来。特别是在学会使用了新农具以及这个国家简单的语言,能和当地人沟通后,他们干活就更来劲了。
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从解放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