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终于搞清楚了公司“挨板子和抽鞭子”的原因。
小马哥先给陈着打去了电话,他也不谈【回信】的问题,而是笑着说道:“老弟,你知不知道,我们公司最近遇到一些问题啊。”
“什么问题?”
陈着心...
林浅没有立刻去睡。她泡了杯热茶,捧在手心里,坐在阳台上看天一点点亮起来。昨夜写完的演讲稿还留在电脑里,像一块烧红的炭,在她心里持续发着温。她知道,那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口??就像那些孩子们笔下歪斜却坚定的字迹,像阿?藏在铁皮盒里的信纸,像王浩父亲发来的那张阳光洒满书桌的照片。
她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写日记的情景。那年她十岁,父亲喝醉后砸碎了客厅的玻璃茶几,母亲缩在墙角不敢出声。她躲在自己房间,用铅笔在作业本背面写下:“我恨他。”两个字写了又划,划了又写,最后整页都皱成一团。第二天她把本子塞进床底,以为永远不会再翻开。可十年后,她在大学心理课上重读那段话时,眼泪突然涌了出来。原来不是记性太差,而是心太疼,疼到连回忆都要躲。
现在,她终于明白,写作从不是为了展示完美,而是允许残缺被看见。
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萤火计划”志愿者群里的消息。陈小雨发了一段语音,背景有孩子的笑声和风铃声。
“林浅,我们这边‘秘密树洞’升级了。”她的声音带着笑意,“昨天有个小男孩投了封信,说他偷看了爸爸的药瓶,发现是抗抑郁的,但他一直假装不知道。他在信里写:‘我不想让爸爸难堪,可我又好怕他会消失。’班上老师看到后哭了,今天主动来找我谈怎么识别青少年情绪危机信号。”
林浅闭上眼,喉咙一紧。她回复:“告诉他,他的敏感不是负担,是爱的表现。”
群里很快热闹起来。一位支教老师上传了几张照片:一间教室的墙上贴满了彩色便签,每一张都是匿名心声。“我想念外婆做的腊肉”“我觉得我不配被喜欢”“我考第一名只是为了不让妈妈哭”。有人把这些便签剪下来做成了一棵“心语树”,挂在图书角中央,下面放着一个木箱,写着“回音信箱”。
“今天我们收到了第一封回信。”那位老师写道,“是一个女生写给曾经霸凌她的同学:‘谢谢你当年没把我推下楼梯。我现在明白了,你也活得很难。’她说她等这封信想了三年。”
林浅翻着照片,忽然注意到角落里有个熟悉的身影??瘦小、低头、马尾辫扎得歪歪的,手里抱着一本画册。是那个在朗读之夜举起全家福的女孩。她放大图片,看清了墙上一张属于她的便签,上面写着:
>“昨天我爸打了我妈,我把锅摔了。他说我要再敢多管闲事就滚出去。可我还是想管。我不知道怎么办,但我不想变成他。”
林浅的手指停在屏幕上,久久未动。她点开私聊窗口,给那位支教老师发去信息:“能不能安排一次家访?如果需要支援,请立即联系我。”
她知道,有些伤口不能只靠文字疗愈。当语言成为盾牌的同时,现实中的拳头仍在落下。
清晨六点,她洗了把脸,换上运动服出门跑步。街道尚未苏醒,只有环卫工人扫地的沙沙声和早点摊升起的白雾。她沿着河堤跑过三座桥,心跳逐渐平稳,思绪却愈发清晰。回到小区时,门口保安老张正弯腰捡起一张被风吹落的传单,仔细抚平后夹进值班本里。她走近一看,竟是“萤火计划”的宣传页。
“林老师?”老张抬头笑了笑,“你上次来讲座,我家闺女回去写了篇作文,叫《我爸其实也怕黑》。她爸看了整整十分钟,一句话没说,晚上却破天荒给她盖了被子。”
林浅怔住。“您……看了吗?”
老张点点头,眼里有点湿。“她说我总加班不回家,生日都没陪过她一次。可她不知道,那几年我拼命干活,就是不想让她妈走后,她连房子都住不上……”他顿了顿,“我一直觉得男人不该哭,更不该说这些软话。但现在想想,也许孩子比我更需要听见。”
两人沉默片刻,晨光正好落在宣传页上那句标语上:“说出来,你就不是一个人背负这件事。”
林浅回到家,刚坐下,门铃又响了。门外站着苏晴,拎着两杯咖啡,脸色有些疲惫,但眼神明亮。
“妇联那边进展顺利。”她走进屋,把包放在沙发上,“第一批‘母亲叙事疗愈小组’的成员已经开始写故事了。有个妈妈写了三千字,讲她如何因为丈夫出轨而迁怒儿子,九年没好好抱过他。她说写完那天,她蹲在儿子房门外哭了两个小时,然后轻轻敲门说:‘妈妈错了,你能原谅我吗?’”
林浅接过咖啡,轻声问:“他怎么说?”
“他说,‘妈,我也以为你不爱我。’”苏晴吸了吸鼻子,“他们昨晚视频通话了四十分钟,全是废话,什么天气啊、饭吃了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