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说你今生吃素吃得很好,你下辈子要变成一个蛇,照样吃肉。因为你这个果报体你就会让你有一种吃肉的欲望,这个果报体会障碍你,报障。可见得我们一个常住的我是不可得,就是业力会影响我们的色法、心法。但是我们不认为这样子,我们认为这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法,这就是遍计执。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我们观察依他起当中,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和真实的法是不可得,其实这个色法心法都是刹那刹那变化,我们的色身老病死,我们的思想也会透过学习不断地变化。那么这样子就像虚空一样,这个是圆成实。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我们现在的情况,在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活在遍计执当中。因为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使令我们在不自主的情况之下已经落入遍计执了。我们看到绳子,没有看到绳子的真实相,我们都认为它是蛇。我们面对我们的身心,因为心中的名言分别,就认为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法,这都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说“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现在我们的重点,应该从遍计执而悟入圆成实,这是个主题。
    怎么悟入呢?我们看第二段,正明唯心识观。唯识学的重点在这里,我们后面讲到唯识的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都是在修这个观法,就是修无分别智,破遍计执。观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先看第一段总说。
    (二)正明“唯心识观”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这个修行它是一切时、一切处。不过当然刚开始我们应该在佛堂,先坐中修,先修止然后起观,观以后修止。在静中先栽培正念以后,再历缘对境修。意思就是说,这个修行要相续,不是一天只修十五分钟,其它都放逸,不是。这个是要长时间的串习,才能够有所成就,所以讲一切时、一切处。随着我们身口意所有的造作,我们应该怎么观察呢?
    “应当观察,知唯是心”,这一切造作都是心中的分别才有的。“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乃至我们面对一切境界,若心住念。若心住念就是心住在所缘境上。当我们心去观察我们所缘境,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冤家或者是一个亲人,我们都应该观察这些都是“知唯是心”。这个冤家的体性,亲人的体性,都不是他自己能够生起的,是我的分别心安立的。“皆当察之”,这件事情都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安立的,不要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落入一种无记的昏沉或者掉举的攀缘,而不自觉之。经常保持正念,在唯识学什么叫正念呢?就“知唯是心”。这个是正修,这以下把它这个功能相续、扩大。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个地方讲到关键,就是这个遍计执。说我们每一个念头当中应该观察,随着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任何境界:攀缘一个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我们欢喜的境界,随顺我们心意的境界,违逆我们的境界,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观察它呢?“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使令我们这一念心,逐者随顺,随顺前面的“知唯是心”的念头,彼念就是前念。这个前念就是怎么说呢?前念就是“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
    我们面对一切境界,对这个境界安立很多的名言,哦,这是我的朋友,这是我的冤家。但是这个冤家和朋友的性质不是外面自己生起的,不是从外境自己生起这样的性质,不是。这样的性质,我们看到这个冤家心中会起恐怖、苦恼,因为这个冤家的名言对我们是逼迫的;而这个亲人对我们来说是温馨的。
    这两个:逼迫和温馨的性质是怎么生起的呢?不是外境自己生起,“知己内心自生想念”,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来恐怖自己,也是我们这个名言来安慰我们自己。这个外境的性质是我们的心安立的,不是说外境自己能够独立的生起性质,不是。“诸法不自生”,就这个意思,一切法自己不能决定它的性质。那么这个性质谁决定的呢?是我们的心来决定。
    我之前讲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母亲她生了两个儿子,这个母亲比较喜欢小儿子,比较不喜欢大儿子。这一天她到寮房去,看这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她一看,哎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