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与圣人论国事,出将入相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其四,如今依然有百姓未意识到炭火毒的危险,冬日在家中烧炭,未给炉火通风。」
    「其五,自古有制,同姓不婚。但臣觉得这大可不必。最重要的是出五服以后。而表哥与表妹结婚的事,比比皆是,他们诞生的子嗣,必然会身体虚弱,夭折率高。」
    李瑄一口气说出以上五点,直指切要。
    看似是无稽之谈的话,在后世已经是最基本的知识。
    一味的提升人口,不如想如何让婴儿健康的成长起来,让妇女能顺利的生下孩子,不会有后遗症。
    首先,当前朝廷规定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可以结婚。
    虽然这个时代的人独立成熟,再成熟也是人,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
    他妹妹李玉莹十三岁的时候,就跟孩子一样。
    李瑄所见到的十几岁的小娘子,都是和李玉莹差不多。
    这样生下的孩子,哪会不容易夭折?
    甚至一尸两命都常有发生。
    贵族还好,唐代的女子地位还是有的,可以不那麽早嫁人。但平民百姓往往不由自己。
    早婚理论上可以增加人口,但这种风气必须扼制。因为增加人口主要是政局稳定,减免百姓赋税,使百姓家有馀粮。
    稳婆虽然在接生的时候,有卫生要求,但这个时代,哪有那麽高卫生概念?
    所以从工具上,以及稳婆的素质上,都要严格的要求,这是生命大事。
    李瑄在河陇就遇到过弃婴,他捡起以后,让湟水城无子无女的农户抚养,给予钱财。
    婴儿因营养不良而夭折的,占据很大一部分。
    再说一氧化碳中毒,这个时代人已经意识到「炭火毒」。
    但许多百姓都没这种概念。有的知晓,却无法防范到位。
    别说现在,就是李瑄那个时代,每年煤气中毒光是入院统计的都有大几千人。
    还有许多煤炭中毒以后,缓过来自己爬出屋的。
    炭火毒中几次可能都没死去,自以为是头晕大病一场。
    但一直不注意,总有一次会要人性命。
    以前李瑄人微言轻,说了也没用,但现在李瑄深得李隆基信任,有一定政治话语权。
    李隆基仔细听从李瑄的建议。
    他有一些夭折的孩子,他们的母亲生育的时候才十四五岁,让他觉得李瑄的话有道理。
    武惠妃在婕妤的时候生上仙公主,那时也只是少女,可上仙公主很快就在襁褓中夭折。
    武惠妃十七岁的时候生他的第九子李一,依然两岁不到就夭折。
    之后的三子两女,武惠妃都过十八岁,现在还在世。
    民间确实有一种说法,妇人再嫁,儿女好生养。
    这也验证李瑄所说,少女生儿女,比年芳十八后生儿女更容易夭折。
    同姓不婚,是根深蒂固思想,难以更改。
    但表亲之间,所生儿女,很容易去调查。
    「如果能解决臣说的问题,将来别说一亿人口,就是两亿人口也不在话下。尧舜也远远不及您的仁德。」
    李瑄见李隆基不吭声,又拱手吹起牛皮。
    想人口像清朝时一样爆发,当然不止这些。
    许多改革都是有阻碍的。
    李瑄这也做,只是前进一小步。
    等掌权以后,再设法前进一大步。
    「能说出这番话,说明七郎对民生的观察,无比细致。七郎年年为国家而战,还能做到这一点,属实是难能可贵……不过兹事体大,还要在朝堂上与众臣讨论。」
    李隆基没有立刻答应李瑄,而是想听听朝臣和宰相的意见。
    李瑄说话的时候不疾不徐,眼神坚定,结合之前的话,李隆基认为李瑄是天生奇才,有治国安邦的本领。
    「臣听从圣人的判断。」
    李瑄的建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李隆基的统治,维护大唐的盛世。所以他有信心最终说服李隆基。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哪怕李隆基晚年贪图享乐,行事昏庸。但非常爱惜自己的身后事,在乎民间百姓对他的看法。
    「农桑是国家的大计,各地每年都汇报开拓不少荒地,说百姓的生计越来越好,豪强是个现象。七郎在外,觉得这种说法属实吗?」
    李隆基再次向李瑄问政策。
    「豪强不是个别现象。只要世间有欲望,豪强与贪官终不会止。哪怕是天上的仙人去治理地方,也不能杜绝罪恶。我们臣子能做的,只是将豪强变得更少,让百姓感受的是圣人之德,而非豪强之恩。」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每年是开拓不少荒地,但百姓的地并没有变多。这些多出的地,都流入大族之手。
    「七郎大善!」
    李隆基抚掌。
    李瑄每一句话都说在他心里,特别是有意强调他在百姓心中的影响力。
    皇帝最忌讳的就是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