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好奇,人去世了会去到哪里?
一般都实行火葬,就是火化了再安葬。
安葬按照传统习惯,还是要准备棺材,那么,人一旦去世,经过焚烧,就变成了一堆骨灰,然后再将骨灰放进小盒子,再将小盒子放进大盒子也就是棺材里面。
这小子的母亲的死,对浩楠来说不陌生。
因为他小时候看过别人的死。
有老人,也有的是孩子,死亡像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事物。
事实的确是这样。小时候,浩楠在大姑家看到她家的邻居死了,当时门前围了不少人。但是,大姑不让浩楠走近去看。
浩楠感觉很奇怪,不过,他还是很听话,没有前往,只是觉得这个人昨天还说话,今天就沉默,众人都在哭泣,唯独去世的人毫无知觉。
在小姑家,住在前面的一家,生了孩子,可惜是早产,死了,只有草草掩埋,小姑也不让我去看,我也听话,不去看。
这样,一老一小,在大姑家有过,在小姑家也有过,现在身边的同学,不老也不小,死了,路边的这户人家,也走完这一生。
据说还有一个姐姐,现在只剩下姐弟俩。
因为住在路边,经常路过,所以对他家比较熟悉。
这些人据说都是船上的渔民,后来不打算漂了,就上了岸,毕竟长期在船上生活,对身体不好。
上了岸,就有了固定的住所,不用担心水的问题。
水火无情,的确没错。上了岸,就安心在岸上找事做。
岸上的生活也不容易,看得出,路边的人家,有的穷,有的富裕,这些年还看不明显。
这条路不算很好,以前是沥青路,不知道哪里来的履带车给碾压了,久而久之,遇到雨水天气,来往的车辆碾压,将路面碾压坏了,变得坑坑洼洼,十分难走,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
浩楠写了一首诗,用来描述这条路。
在家里念出来,没有得到好评,反而得到批评,从此以后,他就不再在家念自己写的诗歌或者文章,免得再次蒙羞。
这条路上很多故事,让浩楠记忆深刻。
因为常常路过,也随便瞅一瞅,就有了印象。
王学兵算是一墙之隔的人,墙外就是普通市民的居住点,墙内是王学兵的家,不算豪华,但是属于知识分子家庭,吃商品粮食的人家,地位高,有保障。
墙外的市民就要付出努力才行,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这就是真理。
有付出也不一定有回报,这样的付出就是无效的,没有什么效果。
要说王学兵其实最不划算,要知道他已经吃商品粮了,要好好活着,就有了无限可能。
但是,随着生命的结束,一切也就没有再说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