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民心所向我心安(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发现周元已服毒自尽,只留下一封遗书,将所有罪责揽到自己身上。
    “此事绝不简单。”李近春将遗书摔在肖书泊面前,“周元不过是个小角色,背后定有大人物指使。”
    肖书泊捡起遗书,仔细端详:“笔迹工整,条理清晰,倒不像是临终仓促之作。王爷,你可曾想过,这会不会是有人故意让周元顶罪?”
    正说着,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神色慌张地闯进来:“王爷,不好了!沧州百姓因买不到官盐,聚众闹事,与官兵起了冲突!”
    李近春脸色大变,沧州是他推行盐政改制的试点,本应是一片祥和,怎会突然出现这种情况?他立刻骑马赶往沧州,肖书泊也紧随其后。
    到了沧州,只见街道上一片狼藉,百姓们举着写有“还我盐来”的横幅,与官兵对峙。李近春分开人群,大声喊道:“乡亲们,我是三王爷,有什么事,都跟我说!”
    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走出来:“王爷,官盐根本买不到,我们只能去买私盐,可私盐又贵又假,这不是要逼死我们吗?”
    李近春心头一痛,转身质问沧州知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官盐为何断供?”
    知府吓得浑身发抖:“王爷恕罪!盐运使说盐场遭了天灾,产量锐减,所以......”
    “荒谬!”李近春怒喝道,“昨日我还收到盐场的奏报,一切正常。分明是有人从中作梗!”他下令彻查,很快便发现,竟是盐运使与郑万海勾结,故意截留官盐,抬高私盐价格。
    李近春雷霆震怒,将盐运使和相关官员全部革职查办。然而,此事却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太子一党趁机发难,弹劾李近春治理不力,导致民变。
    在朝堂上,李近春据理力争:“此次事件,皆是奸商与贪官勾结所致,与盐政改制无关。若不继续推行改制,百姓将永无宁日!”
    肖书泊也站出来为他说话:“三王爷一心为民,此次失误,实乃奸人作祟。若因此废除改制,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然而,太子却冷笑道:“说得好听!三王爷推行改制,却连一个小小的沧州都管不好,还谈什么治理天下?”
    双方争论不休,皇帝头痛不已。最终,他下令暂停盐政改制,待查明真相后再做定夺。
    李近春失落地回到王府,苏月见他愁眉不展,轻声安慰道:“王爷莫要灰心,只要我们问心无愧,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李近春握住她的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就在这时,肖书泊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王爷,老夫近日发现了一些关于漕运案的新线索,或许与此次盐政之乱有关。明日巳时,请到城西破庙一叙。”
    李近春心中一喜,难道困扰多年的漕运案真的有转机?第二日,他准时来到破庙,却发现肖书泊倒在血泊中,气息奄奄。
    “夫子!”李近春冲过去,抱住肖书泊。
    肖书泊艰难地睁开眼睛,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漕运案......太子......郑万海......”话未说完,便没了气息。
    李近春悲痛欲绝,他发誓一定要查出真相,为肖书泊报仇。他暗中调查,发现太子不仅与郑万海勾结,还参与了当年的漕运案。原来,太子为了积累财富,掌控权力,不惜与奸商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扰乱民生。
    李近春将证据整理好,呈给皇帝。皇帝看后,龙颜大怒,下令彻查太子一党。太子被废,郑万海等奸商也被绳之以法。
    盐政改制得以继续推行,在李近春的努力下,官盐价格合理,百姓们终于能吃上放心盐。他还在各地设立了惠民盐铺,让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受益。
    改制成功后,李近春来到肖书泊的墓前,献上一束白菊:“夫子,您的教诲,学生从未忘记。如今盐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您可以安息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墓前,李近春久久不愿离去。他知道,这场与肖书泊共同开启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北唐的盐政,更改变了他对治国之道的认知。民心所向,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他,也将继续践行这一信念,为北唐的百姓,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一生。
    马车缓缓驶入青石铺就的街巷,李近春掀起车帘,望着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十年前,他离开这里奔赴京城,一心想要改变天下,如今,历经风雨,他终于又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王爷,到家了。”车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李近春走下马车,抬头望着斑驳的门楣,“李氏宗祠”四个大字虽已褪色,却依然苍劲有力。
    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院子里杂草丛生,角落里的老槐树却依然枝繁叶茂。李近春轻抚树干,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他总爱爬上这棵树,听祖父讲家族的故事,憧憬着外面的世界。
    “这不是三少爷吗?”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李近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