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基先生,都在奏疏中提到过的。”
???
李善长!
朱允?吓了一跳。这是能提及的名字吗?
他偷偷瞥了一眼老朱,发现老朱深色平静,才稍稍放心。
朱标苦笑道:
“可是,朝廷缺钱啊!不印宝钞,军队怎么打仗?赈济怎么办?”
朱允通却胸有成竹,
“皇爷爷,父王,针对宝钞的问题,咱有上、中、下三策。”
朱元璋戏谑道:
“愿闻其详。”
他深知,也许一个孩子提不出多么有价值的建议,但是这种劲头值得鼓励。
朱允?说道:
“下策,就是继续发行宝钞,但是要稍微控制一下发行量,多少给百姓一点喘息的时间。”
这种滥发损害的就是官吏、百姓的利益,是朝廷另加的一种税。
“中策,就是开源节流。”
“节流,咱没有什么好说的,皇爷爷素来提倡节俭。”
“至于开源,咱有一个大幅度提高产盐的方法。”
老朱、中朱的眼睛都亮了,齐齐问道:
“真的?”
“确定?”
这次轮到朱允通迷糊了,
“不是都写在奏疏里了吗?”
朱标翻翻白眼,抱怨道:
“你写的那么厚,谁能看得下去?你就恨不得出一本书了。就不能简洁一点?”
朱允?哭笑不得,
“后面文字不多,主要是多了一些图。”
他明白了,老朱爷俩压根没看,就指望自己来解说呢。
没办法,他只好接着解释,
“现在朝廷盐业专卖,大幅度提高产盐,会短期内增加朝廷收入。”
老朱父子又齐齐点头,表示认可。
“目前产盐,无论是湖盐、井盐、矿盐,还是海盐,都是以煮盐为主。”
听到这里,老朱笑了,
“应天府周围,他们不用柴禾煮了,用你发明的蜂窝煤,他们叫‘朱家炭,能省不少柴禾的费用。”
朱允?却说道,
“皇爷爷,咱的方法主要是针对湖盐、海盐,可以不用柴禾和煤炭。”
他故意停顿了下来,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茶。
众人的好奇心被吊了起来,都眼巴巴地看着他。
-
朱允?放下茶杯,继续道:
“这就是晒盐法。”
“严格地说,是对现有晒盐法的改进。”
“目前长芦盐场就是煮盐,但是福建一带也有晒盐,叫晒法,只是产量不高,没有推广的价值。”
说着,他拿起自己的奏疏,快速翻到后面,
“现在的晒盐法,只用一个池子晒,还用人工提水,产量太低了。”
他扯出其中一页,竟然是一幅长图,
“皇爷爷,父王,请看,这就是新式晒盐法的图示。”
“这是活动挡板,海水涨潮,冲开挡板,海水进入盐田。海水退潮,自动带着挡板归位,挡住海水。”
“这个大坨坨是风车,地势高的地方,可以用风车提海水。”
“盐田不能只用一个池子,要分两类,一类大池子,叫蒸发池,靠近大海,方便引海水进来。”
“等海水蒸发了一部分,就将盐卤从蒸发池导入小池子,就是结晶池,继续晒。”
朱允?傻傻地坐着,刚才的盐政他终于听明白了。
但是他心中疑惑,老三是怎么知道的?
看老三侃侃而谈,自己却听的云里雾里,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朱允通说的口干舌燥,老朱和太子终于理解了。
老朱一拍大腿,兴奋道:
“咱觉得可行!”
朱标也点点头,
“父皇,儿子也觉得这个法子好!即将是春季,正是出盐的旺季,那就让沿海的盐场都试试。”
老朱兴致高昂,
“如果能大幅提高产盐,今年的盐政收入会上一个台阶。明天咱就下旨户部,让他们推行下去。”
“如果产品大量增加,弥补朝廷开支,宝钞是可以少印的!”
朱允?端起茶杯喝了起来,说了半天嗓子干的冒烟。
下次上奏疏一定不写这么多,还不如言简意赅说完,说不清楚的就等下一个奏疏。
有了老朱最后的承诺,他很知足了,
不指望他们全盘接受他的观点,能减少印制宝钞就是胜利。
朱元璋却又盯上了他:
“?儿,那你的上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