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因缘,有一些男女的欲望,男女的事情。不过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即使不能够马上断除这个男女的事情,你内心当中一定要对这件事情生起厌离之想,否则你不可能跳出来。
厌离之想主要就是修不净观。佛法意思就是说啊,我们男女色身的贪爱,那个男女的欲望是来自于颠倒,根源来自于颠倒,我们认为这个色身是清净美妙的——净颠倒。佛陀说你应该要观察观察,不要颠倒。怎么观察呢?这不净观的意思就是说啊,我们很容易被我们这个色身外面这一层皮所蒙蔽;那么我们应该把这一层皮把它剥开来,也把肉给剥开来,会看到我们男女的色身,其实里面是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的东西,没有一个是可爱的东西。佛陀是透过不净观,来调伏我们这种欲望。
由这种欲望调伏,我们就可以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我希望能够在我未来生命当中,不要再去受生这种污秽的男女色身,我希望能够往生到净土,受持这个清净的法性生身。你内心当中透过你的不净观的观察,生起对五欲的这种色身的厌离。这个是第一个厌离行。
当然我们凡夫的心情跟佛陀很多的法,也是相违背的。如果我们学佛久一点,你会发现,佛陀说的话跟我们平常的思想是有点冲击的。刚开始你会觉得,好像佛陀说的话跟我平常的观念、看法,是有差距;但如果你能够如实的去修行,照着佛陀的话去观察,你会发觉我们过去真的是颠倒,佛陀的话是正确的。你会有这种感觉。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两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前面的修行是对于娑婆世界的厌离,这第二个,是对于极乐世界的欣求。欣求当中,这个地方智者大师欣求的内涵有两个:第一个先明求往生之意。先说明我们往生的目的,我们往生的动机;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为了菩提道,为了菩提心而求生净土。这个是我们求生净土的一个远程的目标。第二个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第二个近程的目标,就是为了要成佛,就是我应该要先到净土去。所以,第二个是一种近程的目标。
我们先说明远程的目标: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我们求生净土的第二个观照,就是你要发起一种要使令自己生命增上的心。就是说,你自己有一种愿作佛的心;你对于现前的果报,对于现前的生命现象,你感到不能够满意,不得少为足。你内心当中,从人的法界你开始要跳脱出来,希望追求佛的法界,你有一种要成佛的那种意乐,这个是最重要的。
那么成佛,你也可以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流转,像藏传佛教的仁波切一样转世,为什么要到净土去呢?这以下就说了。我是一个烦恼粗重的众生,假设我在娑婆世界,很容易为烦恼所转,继续的造业,又继续的流转下去,我自己还没有那种能力来抗拒烦恼,所以我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求生净土的第一个,你要能够生起这样的愿力,要有成佛的愿力。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前面的这个往生的动机,是一种成佛之道的规划,是一个远程的目标。第二个,你应该观想弥陀的功德,或者你愿意观想佛的法身的功德,或者报身,或者应化身;观想阿弥陀佛有种种的功德,他绝对有能力来救拔你,所谓的观照力。接下来,“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那么你有这个求生净土的意乐以后呢,你要不断的有这样的定课,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或者布施、修福,种种的助行,回向求生净土。就是在欣愿方面你必须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有成佛的愿望,第二个有求生净土的愿望。
这个就是我们在修习净土的两个主要内涵: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我们《净土十疑论》讲到这个地方。
佛法对生命,基本上是一种无量生命的观念,就是我们今生的生命,只是一个无量的流转当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当然就是很短暂的一个因缘。当然在座的诸位,有的还是年轻人,年轻人可能也就不知道所谓的这个生老病死的问题;如果年纪大的人,就会想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