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9章 文旅大市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苏晚猛地起身冲进工作室。桌上空空如也。
    “谁动过它?”
    “可能是保洁阿姨……她说看着像旧书,顺手收进了储物间。”
    两人奔向储物间,翻找良久,终于在一堆废弃宣传册下找到已被拆封的包裹??里面只剩一张便条,字迹陌生:
    >“有些记忆,不适合重见天日。
    >停手,是对亡者最大的尊重。”
    苏晚盯着这张纸,忽然笑了。笑得凄然。
    “他们怕了。”她说,“一个死去十二年的孩子,让他们坐立难安。”
    当晚,她做出决定:提前启动“声音返乡行动”的第二站??北川。
    三天后,车队驶入重建后的北川新城。街道整洁,羌族风格建筑错落有序,纪念墙上镌刻着上千个名字。但在城郊一座山坡上,仍保留着一片地震遗址公园。断裂的梁柱、扭曲的课桌、一面倒斜的国旗旗杆,静静诉说着那场灾难。
    苏晚带着团队来到这里,在当年B区教室原址前搭起简易祭台。台上摆放着复制的作业本、一支新铅笔、以及从青云湖移植来的一株蓝花??象征倾听的延续。
    仪式定于傍晚六点开始。
    然而午后,天空骤变。乌云压顶,雷声滚滚。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当地工作人员劝她延期,她摇头:“不能再等了。他们已经等了十二年。”
    六点整,雨水倾盆而下。几十名当地居民撑伞聚集,更多人通过直播观看。苏晚站在祭台中央,打开防水音箱,按下播放键。
    周小宇的声音在雨中响起,断续、微弱,却无比清晰:
    >“妈妈,我不疼……小美你别哭……叔叔们来了……我想我妈了……”
    全场寂静。雨水顺着伞沿滴落,打湿了人们的肩膀,也打湿了纪念墙上那些冰冷的名字。
    当录音结束,苏晚拿起话筒,声音坚定:
    >“今天,我们不是来悼念的。我们是来回应的。
    >小宇,我听见你了。
    >北川的乡亲们听见你了。
    >全中国正在听的人,都听见你了。”
    话音落下,人群中走出一位白发老人,抱着一幅画。那是她孙子生前最后一幅美术作业??画的是全家野餐,阳光灿烂,题名《幸福的一天》。她将画放在祭台上,轻声说:“孩子,奶奶带你回家吃饭。”
    紧接着,一群学生齐声朗读他们写给小宇的信:
    >“你好,我是现在这所学校初一的学生。我们的教室很结实,每天都有安全演练。老师讲过你的故事。你说你不疼,可我们都哭了。但我们也会坚强,就像你一样。”
    >“我也曾经害怕地震。可听了你的话,我觉得勇敢不是不怕,而是怕的时候还愿意安慰别人。”
    >“如果你能看见今天的北川,一定会很开心吧?山绿了,花开了,孩子们又能大声唱歌了。”
    声浪在山谷间回荡,群鸣系统实时捕捉现场情感频率,生成新的波形图谱??名为“破土之声”。数据显示,这一刻的情感共振强度,超越此前任何一次仪式,甚至短暂激活了系统深处一段尘封数据:2008年某日凌晨3:17,北川搜救指挥部曾收到一段无线电信号,内容为“下方仍有生命反应”,但该记录随后被标记为“误报”并删除。
    苏晚看着这条突现的日志,浑身冰凉。
    原来当时真的有人听到了。
    只是上面不让说。
    仪式结束后,她正准备收拾设备,一名穿冲锋衣的年轻人走近,递上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你是苏老师吗?这是我爸留下的东西,他说如果有一天你来了北川,一定要交给你。”
    “你父亲是?”
    “李国栋,当年搜救队第三小组组长。他去年走了。临终前说,有些事憋太久,会变成病。”
    手机里存着一段视频:漆黑的废墟内部,手电光照出一张沾满灰尘的小脸。男孩睁开眼,嘴唇蠕动。镜头外有人急喊:“坚持住!马上救你!”男孩却轻轻摇头,用尽力气说出几个字:
    >“先……先救小美……她在我旁边……腿断了……”
    画面戛然而止。
    苏晚双膝一软,几乎跪地。
    这就是真相??不是官方通报中的“无人幸存”,而是有人清醒呼救,却被放弃。
    她强忍泪水,问青年:“为什么现在才拿出来?”
    “我爸被警告过。说是‘避免影响救援士气’。后来他退役,一直做搬运工,沉默寡言。直到听说你在做回声馆的事,才让我来找你。”
    回到青云湖已是五日后。暴雨停歇,晨雾弥漫。苏晚将新证据整合进“星火档案”,并撰写了一份长达八十七页的调查报告,标题为《被静音的十三小时??关于汶川地震B区延误救援的初步考证》。她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