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天的收入全部放进募捐箱;就连讨饭的乞丐,也把讨来的几个铜板捐了出来。
吴玉章每天都被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举动感动着。他在日记中写道:“自贡百姓,虽处后方,却有前线将士之勇;虽非战士,却怀报国之心。此等众志成城之力,日寇安能不败?“
随着捐款捐物的不断增加,如何合理使用这些物资成了新的问题。吴玉章与地方士绅、商会代表商议后,成立了“自贡抗战募捐委员会“,对所有捐款捐物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在募捐委员会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们日夜忙碌。他们仔细登记每一笔捐款,分类整理每一件物资。墙上的统计表不断更新,捐款数字节节攀升,见证着自贡人民的爱国热忱。
一天深夜,吴玉章来到办公室。油灯下,工作人员们正在清点刚送来的物资。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在绘制捐献给前线的飞机图纸——这是自贡盐场职工响应“献机运动“的倡议,准备捐献“盐工号“和“盐船号“两架飞机。
..“吴先生,您看!“一位年轻人兴奋地递过图纸,“这是我们设计的飞机,要让它带着自贡人民的心愿,飞向抗日战场!“
吴玉章接过图纸,看着上面工整的线条和标注,心中涌起无限欣慰。他知道,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自贡人民正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贡献着力量。
随着时间推移,自贡的募捐活动取得了惊人的成果。1944年,在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自贡捐款达1.2亿余元法币。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中国城市中首屈一指。而这还不包括之前的多次募捐,以及大量的物资捐献。在整个抗日战争,盐都自贡的捐款捐物为全国城市第一。
这些捐款和物资,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战前线。它们变成了战士们手中的枪炮,身上的棉衣,口中的粮食,化作抗击日寇的力量。
在自贡,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每一个人都在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每一份捐款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每一件物资都寄托着对胜利的期盼。吴玉章看着这座沸腾的城市,坚信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一定能迎来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深秋的自贡,晨光穿透蒸腾的盐卤雾气,在釜溪河上洒下粼粼波光。自流井区校场坝里,三百余名青年正列队操练,刺刀划破晨雾的锐响与口令声交织。杨雪峰立在点将台上,粗布军装下的脊背绷得笔直,目光扫过队列里参差不齐的裤脚——这些来自盐场、茶馆、田间的年轻人,将在三个月后成为奔赴前线的战士。
“团长,吴先生来了!“传令兵的喊声打断思绪。杨雪峰转身,见吴玉章在两名护卫陪同下疾步走来,藏青色长衫沾满尘土,手中竹杖敲击石板路发出急促声响。“雪峰,从南京前线回来的李参谋到了。“吴玉章的声音带着长途奔波的沙哑,“他带来了前线最缺的实战经验。“
话音未落,一为将领疾步进入校场,来人军装破损处缠着渗血的绷带,胸前勋章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李彬,145师22旅参谋长。“军官跳下马,行军礼时右臂微微颤抖,“刚从南京突围,奉刘将军之命来川招募新兵。“
杨雪峰注意到李彬靴底沾着暗红泥渍,那是南京城的血土。他伸手握住对方的手,触感粗糙如砂纸——这是长期握枪磨出的茧子。“参谋长,咱们的训练场简陋,但兄弟们骨头硬。“他指向正在拼刺训练的新兵,“前日有个盐工,把木枪杆都戳断了。“
当天午后,三人在临时搭建的木屋里展开沙盘推演。李彬用匕首在沙土上划出南京城防图,刀锋所指之处,沟壑纵横如伤疤:“日军的步炮协同太狠,我们的战壕根本挡不住。“他突然将匕首重重插在沙盘中央,“但最要命的,是新兵连基本的战术配合都不会!“
杨雪峰抓起一把沙土,任由沙粒从指缝滑落:“李参谋长,您直说,该怎么练?“
“从挖战壕学起。“李彬的声音像淬了冰,“要让他们知道,一个合格的战壕能多活三天。还有夜战,南京城破前,我们全靠摸黑近身肉搏......“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喉结剧烈滚动,仿佛又看见紫金山下那片燃烧的战场。
第二天破晓,校场坝里响起刺耳的哨声。新兵们揉着惺忪睡眼集合,却见李彬扛着铁锹站在泥泞的空地上:“今天的训练,挖战壕!标准是能挡住三八大盖的直射,限时两小时!“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当兵还要挖泥巴?““这比晒盐还累!“抱怨声中,杨雪峰突然扯开衣襟,露出胸口狰狞的旧伤疤:“这是去年在川东剿匪留下的!想在战场上活命,先学会给自己刨个安稳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第2/2页)
李彬抓起一把铁锹,示范着下铲的角度:“战壕要呈S形,进出口错开!挖到半人深时,内侧必须削出台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