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动作行云流水,却在转身时踉跄了一下——南京保卫战中留下的弹片还嵌在他的右腿。
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十二岁的杨雪东已背着竹篓,踮着脚推开新兵训练营的木门。露水打湿了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脚,怀里五个馒头用粗布仔细包着,还带着余温——那是他省下三天早饭钱,在粮店关门前买到的最后存货。
训练场中央,哥哥杨雪峰正大声喊着口令。深秋的风卷着沙土,却压不住此起彼伏的拼刺声。杨雪东望着哥哥被汗水浸透的后背,军装补丁处结着盐霜,那是连日训练留下的痕迹。他攥紧馒头,钻进人堆:“哥!我给大家送吃的来了!“
新兵们的目光齐刷刷投来。有人咽下口水,有人别过脸去——他们不愿让这个半大孩子看到自己饥饿的模样。杨雪东踮脚把馒头分给最前排的士兵,突然被人拽住胳膊。
“雪东,你怎么又来了?“杨雪峰板着脸,却在触到弟弟冰凉的手指时,喉结动了动,“这些你留着自己吃。“
“我不饿!“杨雪东胸脯一挺,露出豁了颗门牙的笑容,“王大哥说,他三天没吃上热乎饭了。“他转身把最大的馒头塞进一个面黄肌瘦的新兵手里。那人眼眶通红,粗糙的手掌轻轻覆在他头顶:“等打完仗,叔给你买糖糕。“
从那天起,训练营里多了个忙碌的小身影。天还没亮,杨雪东就跟着炊事班生火。他个子太矮,够不着灶台,就踩着砖块往灶膛里添柴。火苗窜起来时,他眯着眼往锅里撒盐,恍惚想起母亲在世时,也是这样在厨房忙碌。
“小东,帮我添把柴火!“炊事班长的喊声打断思绪。杨雪东麻利地将晒干的盐蒿草塞进灶膛,火光映红了他沾着煤灰的小脸。锅里的糙米渐渐煮开,飘出诱人的香气,他咽了咽口水,把最大的一碗留给训练最辛苦的老兵。
训练场上,杨雪东提着比他还高的铁皮水壶穿梭。烈日下,新兵们嘴唇干裂,喉咙里冒火。他踮着脚给大家倒水,总把最后一口留给中暑的士兵。有次一个新兵中暑晕倒,他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跟着卫生员跑前跑后,用凉水打湿毛巾敷在那人额头上。
夜晚的营地,油灯昏黄。杨雪东坐在伤员帐篷里,学着老中医的样子捣草药。石臼里的艾草和薄荷散发出清香,他一边捣一边默念药名:“止血要加三七,消肿得放车前草......“手指被草汁染成绿色,他却浑然不觉。
他看见张二柱的手掌被铁锹磨出血泡,立刻蹲下身掏出金疮药:“柱哥,我哥说伤口不能沾水。“小家伙的眼神认真,“等你上战场,我给你做的药包能救你三次命!“
“小娃娃,谢谢你。“一个新兵脚踝扭伤,看着杨雪东小心翼翼地敷药,眼里泛起泪光,“等打跑了鬼子,我带你去南京看中山陵。“杨雪东仰起头,星光落在他稚气未脱的脸上:“我还要去看长江!“
最惊险的一次,是新兵实弹训练。一个年轻士兵太过紧张,扣动扳机时枪身猛地后坐,擦破了他的脸颊。鲜血顺着下巴滴落,周围人都慌了神。杨雪东却沉着地掏出随身带着的止血粉,用布条仔细包扎:“别怕,我哥说,这点伤不算啥!“
渐渐地,杨雪东摸索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他发现后山的野枣能补充体力,就带着几个孩子去采摘;看到训练服破了,便缠着缝纫班的阿姨学针线活。深夜里,他坐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缝补军装,困得直点头,却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活计。
训练营里的士兵们,都把杨雪东当成了自家弟弟。有人教他打绳结,说战场上这是救命的本事;有人给他讲前线的故事,虽然血腥,却也让他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有个老兵甚至偷偷刻了把木枪送他,枪托上歪歪扭扭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字。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雪东的竹篓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多:草药、绷带、针线包,还有他用石板记的“伤员名单“。名单上密密麻麻写着士兵们的伤情和喜好——张大哥胃不好,要少吃辣;李叔的腿伤怕凉,得用艾草泡脚......
深秋的雨说来就来。那天,杨雪东冒雨去采草药,山路湿滑,他摔了好几跤,膝盖和手肘都擦破了皮。但当他浑身湿透地回到营地,把晾干的草药交给卫生员时,脸上却带着骄傲的笑容。
“这孩子,比我们当兵的还能吃苦。“老兵们常常这样说。他们不知道,在杨雪东心里,有个简单而坚定的念头:哥哥在训练新兵,他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只要能让这些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们少受点苦,他做什么都愿意。
一天夜里,杨雪东被一阵压抑的哭声惊醒。他悄悄爬起来,发现是白天训练时受伤的新兵在抹眼泪。那人以为四下无人,对着家书哽咽:“娘,儿子怕是回不去了......“杨雪东蹑手蹑脚地靠近,把自己珍藏的半块红糖塞进对方手里:“大哥,等打完仗,我陪你一起回家。“
月光透过帐篷缝隙洒进来,照亮少年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