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征途漫漫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十六章征途漫漫(第1/2页)
    1937年9月18日,自贡的天空仿佛被浓烟熏染,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釜溪河的水面上。晨雾裹着井盐作坊特有的咸涩气味,在青石巷弄间游走,将这座千年盐都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
    李彬立在自流井校场的点将台上,手按腰间勃朗宁手枪,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青砖铺就的校场里,三百余名新兵歪歪扭扭地站成六列,脚下的草鞋沾着昨夜秋雨的泥泞。这些来自盐场灶房、码头货栈的汉子们,大多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短衫,唯有胸口新缝的长方形胸布章泛着刺目的白。队伍最前排,几个精壮后生还保留着盐工的装束——褪色的蓝布围裙上凝结着盐霜,肩头搭着的汗巾浸透了岁月的油渍。
    “立正!“随着传令兵一声嘶吼,队伍里响起此起彼伏的跺脚声。李彬注意到,最右侧那个戴斗笠的小个子青年,慌忙中将草鞋踢飞,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他身旁的壮汉见状,默默脱下自己的草鞋,用绑腿绳捆成两串,挂在两人肩头。
    杨雪峰踏着校场积水走来,腰间牛皮武装带上别着两把二十响,皮靴踩在青砖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位川军军官出身的团长,此刻却特意换上了与士兵同款的灰布军装,只是领口处的铜纽扣擦得锃亮。他抬手抹去额角的雨水,目光扫过台下:“弟兄们,晓得今天啥日子不?整整六年前的今天,小鬼子占了东三省!“
    人群中泛起一阵骚动。校场西北角,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挤在校门栅栏外,颤巍巍地举起竹篮:“长官,给娃娃们带点锅盔!“李彬认得他们——那是张家沱盐场的老灶头,上个月还来到县府门前,求着把自家儿子送来当兵。
    “都别乱动!“杨雪峰突然提高声调,伸手扯下衣领的铜扣,“看看咱们这身行头!两杆老套筒,三把大刀片,脚上穿的不如叫花子!可咱们是川军!是盐都的骨头!“他猛地抽出腰间大刀,寒光划破雨幕,“当年石达开在这儿杀过清兵,八十年前李永和蓝朝鼎带着咱们川南子弟反过洋毛子!现在轮到咱们......“
    话未说完,校场东南角突然传来哭声。一个梳着双髻的小姑娘冲破警戒线,扑进队伍里抱住个青年大腿:“哥!你说过要带我去富顺吃豆花的!“青年涨红着脸,想推开妹妹又怕伤着她,最后只得把步枪往肩上一甩,将人拦腰抱起。李彬看见青年背上渗出大片汗渍,在灰布军装洇出深色的云纹。
    “放她下来。“杨雪峰走下点将台,从口袋里掏出块硬糖塞进女孩掌心,“等打完鬼子,你哥天天带你吃豆花。“他转身面对新兵,声音低沉却字字千钧,“咱们的命,是盐卤泡大的!当年祖辈们在井架上摔断腿都没哼过声,现在鬼子要抢咱们的盐井、烧咱们的镇子,能忍?“
    “不能!“回答声震得校场边的老槐树簌簌落叶。李彬注意到,几个新兵把拳头攥得发白,指节在雨水冲刷下泛着青白。远处,一队扛着盐包的苦力突然停住脚步,齐刷刷地摘下斗笠,向校场方向躬身行礼。
    正午时分,雨势渐歇。新兵们开始领取装备。军械库里,二十余支汉阳造步枪横七竖八堆在草席上,枪托处的编号早已模糊不清。兰三喜握着一支枪反复摩挲,发现枪管里还结着油泥:“这枪怕有十年没擦过。“他身旁的陈铁锤咧嘴一笑,从怀里掏出块羊油:“俺带着家伙呢!“说着用短刀削下油块,在枪管里来回擦拭。
    周梅森负责分发弹药。铁皮箱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倒抽冷气——箱底稀稀拉拉躺着几十发子弹,每发都缠着黑胶布。“省着用。“周梅森把子弹按人数分配,轮到那个赤脚新兵时,特意多塞了两颗,“小老弟,这叫压箱底的宝贝。“
    后勤处的老火夫挑来两担草鞋,鞋底用麻绳密密匝匝纳着。“这是自流井的婆姨们连夜赶的。“火夫抹着汗说,“昨儿个城隍庙戏台都拆了,木头全拿来做鞋楦。“新兵们默默接过草鞋,有人把鞋贴在脸上蹭了蹭,似乎想嗅出妻女的气息。
    暮色降临时,校场里突然响起唢呐声。几个民间艺人挤在校门口,吹着《将军令》为队伍壮行。李彬望着远处釜溪河畔的万家灯火,想起三日前在张家沱盐场的所见:七十八岁的老盐工张有财,颤巍巍地把祖传的青铜盐铲塞进他手里;十六岁的童工狗娃,咬破手指在参军登记簿上按血印;还有那寡妇王刘氏,把亡夫的牛皮绑腿剪碎,分给新兵缠在腰间......
    “出发!“杨雪峰的喊声打断思绪。三百余人的队伍鱼贯走出校场,草鞋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沙沙声响。队伍最前方,两名壮汉抬着自制的木质军旗,旗面是用盐场的帆布染成,上面用朱砂写着“川军157团“五个大字。经过王爷庙时,庙里的道士们突然撞响铜钟,钟声混着河面上的汽笛声,在盐都上空久久回荡。
    队伍刚走出城门,天空又飘起细雨。李彬回头望去,只见校场方向燃起无数火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