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t;
>我知道,我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也不是最努力的。但我现在不怕了。
>
>因为我知道,有人在听。
>
>所以我也想成为那个听别人说话的人。
>
>林阳
陈拾安把信读了三遍,然后轻轻折好,放进抽屉最底层。那里,已经收着十几封类似的信??有林雪的,有周文远的,还有几个匿名学生写的。
每一封,他都留着。
他知道,这些不是感谢信,而是生命的回响。
几天后,学校公布了高考录取结果。林雪如愿进入师范大学心理系,林阳也被省内一所重点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录取。消息传开那天,王秀芬特意来到学校,手里提着一篮煮好的鸡蛋,挨个送给办公室的老师。
“我没啥文化,也不会说话。”她红着眼眶,“可我儿子能有今天,都是你们给的。”
陈拾安接过鸡蛋,笑着说:“是林阳自己走出来的。”
“可您给他指了路。”她说,“您让他知道,黑夜里也有光。”
活动结束后的傍晚,陈拾安再次来到槐树下。夕阳西沉,天边染着橘红的云。他闭上眼,开始念《清心咒》。
“清心寡欲,心无旁骛……”
风起,树叶沙沙作响。
忽然,他听见脚步声,回头一看,是周文远。老人拄着拐杖,手里抱着一摞书??正是《听风的人》的加印本。
“我又写了点东西。”他说,“续篇,叫《风中的回声》。”
陈拾安接过书稿,翻开一页,看到第一行字:
>“有一个孩子,他终于敢说‘我疼’了。这不是软弱,这是重生。”
他抬头看向老人:“您还要继续写?”
“当然。”周文远笑了笑,“只要还有孩子在沉默,我就不会停笔。”
“那我继续帮您。”陈拾安说。
老人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教学楼:“你知道吗?昨天有个高三女生来找我,说她每天晚上都听广播里的‘听风音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她说,那是她唯一能安心入睡的时刻。”
陈拾安心头一热。
“林浩做得很好。”他说。
“是他跟你学的。”老人笑,“你们这些人,才是真正改变教育的人。”
夜色渐浓,两人并肩站着,谁也没再说话。
几天后,学校广播站正式推出“听风时间”栏目,每晚九点准时播放一段录音:有时是学生匿名讲述的故事,有时是风吹槐树的声音,有时是陈拾安轻声念诵《清心咒》的片段。
起初只有少数人听,后来渐渐成了习惯。晚自习结束后,许多学生不急着回家,而是坐在操场边,戴上耳机,静静听着那段温柔的独白。
“你不是一个人。”陈拾安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你的痛苦值得被听见,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某天夜里,一个陌生号码打进了心理咨询室的热线电话。
接起后,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颤抖而微弱:“我……我不知道该找谁。我爸妈离婚了,我爸娶了别人,把我送到了乡下奶奶家。他们说我成绩差,不配留在城里读书……我每天躲在房间里哭,可没人理我。我听说……你们这儿……能听见人说话?”
陈拾安握紧话筒:“我在听。你说,我听着。”
女孩哭了很久,断断续续讲了两个小时。她说她喜欢写诗,可没人看过;她说她想考大学,可家里说女孩子读太多书没用;她说她曾经想跳河,但最后还是回来了,因为她梦见有人在槐树下等她。
“那不是梦。”陈拾安轻声说,“我在。”
第二天,女孩坐着长途车来到学校。她瘦小,穿一件褪色的格子衬衫,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手抄的诗集。
陈拾安带她走进心理咨询室,倒了杯热水,放在她面前。
“能给我看看你的诗吗?”他问。
女孩犹豫了一下,递过去。
第一首叫《石头》:
>我是一块被扔进河底的石头
>沉默,冰冷,无人问津
>可河水流过我时
>轻轻说了句:你还活着
陈拾安看完,眼眶微湿。
“写得很好。”他说,“你想继续读书吗?”
女孩点头,眼泪滚落:“我想考大学,想学中文,想写更多诗。”
“那就去。”陈拾安说,“我可以帮你联系复读班,也可以为你申请助学金。只要你愿意走,就不晚。”
女孩抬起头,眼中第一次有了光。
那一周,陈拾安联系了市里的教育基金会,为她申请了“听风计划”的资助名额??这是他和林浩、周文远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专门帮助因家庭变故或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