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33章 兮吉甫 ? 叁(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那与商纣王有何区别?
    虽说忘战必危,但老惦记着打仗,也不是甚么好事。
    召公虎正犹豫时,只见仲山甫出列道:“禀天子,臣有要事禀报。”
    “仲山大夫,有何本要奏?”周王静面带微笑。
    仲山甫上任之后,大周财政大为改善,天子自然对他青眼有加。不料,仲山甫乍一开口,便泼来一盆凉水。
    “禀天子,大周之军费粮秣,已将磬也!”
    “竟有此事?”周王静咋舌,“此正秋收之时,余一人闻听,关外诸侯大多丰收,何曰告罄?”
    仲山甫道:“所取之粮,大多已用于赈灾、俸禄。而为支应此次西征,去岁有余之存粮,亦大多用尽。如今还需筑城固防,更是所耗甚费,若再兴兵,怕是无粮可用也。”
    周王静面露沉重,道:“王师出征不到旬月,不曾料到何以耗粮如此之速?”
    仲山甫道:“用兵之时,千里馈粮,十去二、三;而六师用粮所耗,一日数千石,即便三餐用之为粥,亦只省其半也。”
    周王静又问道:“若今番再去诸侯国买粮,不知可否应对明岁之征伐否?”
    仲山甫道:“王畿旱灾已连绵三年,若明年再度歉收,则兵事难以为继也。且诸侯之粮……”
    “诸侯之粮如何?”周王静见仲山甫欲言又止,心中咯噔一下。
    仲山甫道:“自去岁至今,大周以畿内诸侯之名义,大举收购诸侯之粮。然今水涨船高,诸侯之粮也竟大涨其价,竟升至三倍有余。”
    周王静大怒,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之粮,乃天子之粮也!王畿遭难,本当诸侯赠粮以救,如今居然敢对天子涨价,岂有此理哉,余一人要倍增诸侯之贡赋!”
    “天子息怒,万不可动此念,”仲山甫倒是十分淡定,“诸侯并非仅针对天子涨价,而是中原粮价确在飞涨。”
    “此乃何故?”
    仲山甫说到了重点:“乃商盟作祟也。据微臣所知,大周在暗中购粮后不久,商盟便倍以购粮,故而诸侯之粮愈贵。”
    “商盟!殷商余孽,真是个难缠对手,余一人必除之而后快!”周王静咬牙切齿。
    仲山甫倒是淡定,面不改色道:“商盟之财力,十倍于大周,富可敌中原各国也,其若购尽天下之粮,亦绰绰有余。”
    “难不成,余一人就如此坐以待毙,成亡国之君乎?”
    仲山甫故作沉思,道:“倒有一策,可解燃眉,只是牵涉过甚,臣不敢提。”
    “速速说来,但言无妨!”周王静十分焦虑。
    “专利之策。”
    仲山甫一言,朝廷之上一片哗然,许多卿大夫窃窃私语,暗骂仲山甫是又一个见利忘义的荣夷公。兮吉甫心中哂笑,他早料到朝臣会是这个反应,暗自为老友捏一般汗。
    周王静十分为难,踟躇道:“周王畿大旱,百姓皆说乃是先君厉王为祟,当年‘专利’惨死之冤魂告状于天帝。余一人闻此言论,寝食难安,爱卿此言,当从长计议。”
    “非也!”仲山甫倒是拒绝就天子的台阶下来,“厉天子专利之策有错,但错非专利,而是地点。”
    “此话怎讲?”周王静似乎看到点希望。
    “专利之策,乃一剂猛药,若用之太急,必适得其反,激起民愤。若能在边缘之地试行之,取得成效后再转于畿内,便可利国利民。”
    “边缘之地?何解?”周王静越来越感兴趣。
    “荣夷公所定专利之策,乃是将山、林、川、泽之利收归国有,然而大禹分9州,王畿所处之地,山林川泽物产贫乏且利薄,并非实施专利之良地。”
    “可王畿以外,国土大多已分封各诸侯,余一人如何夺得回?”周王静略微沮丧。
    “天子莫忘了,四夷手中依旧有未封之土,此非诸侯之地,但乃天子王土也。”
    “速速说来。”
    “伊洛戎所在之地,燕南、卫北间长狄之地,江汉下游近吴、越之地,悉皆无主,且物产丰盛。而其中最为肥沃之处,天子若想要,便唾手可得。”
    仲山甫的话把周王静胃口吊得老高,周王静喜道:“那是何地?”
    “淮夷故地!”仲山甫说得云淡风轻。
    周王静沉吟半晌,“为何爱卿将目标锁定千里之外之淮夷?”
    “自大周开国以来,屡叛最频繁者,淮夷也。然淮夷非人丁最旺、兵力最盛者,却何以屡屡犯边?乃淮夷坐拥江淮之富庶故也。淮夷之地,并非良田,故难以农耕,然其物产丰饶,运输便利,可以补之。”
    周王静沉吟道:“大周以农为本,却不想淮夷、齐国这般只仗鱼盐之利,反倒富庶……我大周看天下诸侯之眼光,怕是亟待更改也。”
    仲山甫继续道:“今上登基初年,淮夷叛乱为太保镇压,余部迁于东海之滨,苟延残喘。如今,徐国占领淮夷故地,但不敢独吞,正是天子收复此地之绝佳良机。一者,淮夷故地地广物饶;二者,若待徐国做大,尽得淮夷之地,怕是尾大不掉。”
    周王静显然被说动:“就从爱卿之策,只不知爱卿有何新政?如何专利于淮夷?”
    仲山甫早有准备,当即制定出经略淮夷的方案:“首先,可重新集结淮夷遗民,许以重利,鼓励种植稻谷。如今天下大旱,唯独淮水两岸种水稻,收成不受影响,可充盈国库。其次,淮夷地区盛产各种矿石,淮夷故国又多擅铸冶,历来是铸剑、铸兵器之绝佳产区。
    “其三,淮夷地区物产丰富,珍宝众多,珍禽猛兽不可胜数,犀角、象牙、奇鸟、兽皮等奇货应有尽有,山、林、川、泽之利源源不断。最后,也是淮夷之地最重要优势,那里河道沟渠众多,通过水路向洛邑运输物产粮秣,远比陆路方便,且耗费极少。”
    听完仲山甫之策,周王静喜不自禁,恨不得当场执行。
    按照常例,周王静还要征求虢公长父和虞公余臣等反对派的意见。
    往常,凡是召公虎和布衣大夫提的议案,老太傅多少都会站出来阻挠一番。可今日虢公长父却一言不发,大出众人意料。兮吉甫偷偷瞄了虢公长父一眼,只见对方眼袋发黑、萎靡困顿,短短数月未见,似乎为酒色所伤。
    仲山甫的提案顺利通过,召公虎便发文书于徐国国君徐翎,敕令配合。
    此时徐军正在东海之滨与淮夷、东夷余党激战,周王静许以承诺,待周王师休整完毕,便发兵助徐,剿除夷人残余。这条件,令徐翎无法拒绝。
    即便如此,召公虎还不放心,淮夷毕竟属于屡叛之地,尚有反动势力残存。为保万全,周王静赐予仲山甫以特使身份,奔赴淮夷,便宜行事,同时派驻军队协助。
    照理,驻扎淮夷军队当从洛邑抽调,只是东八师在虢公长父手中,且编制未成、缺乏实战,召公虎只得另派西六师前往。
    于是,派兮吉甫星夜前往太原,接替师寰筑城。又从西六师中抽取五千将士,命师寰全力护卫仲山甫,以完成淮夷专利大业。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