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各时期游牧方式探讨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需要离开营地很远,只在几里之内放牧就行了,因为这样数量的牲畜还不足以造成营地周围牧草短缺。20世纪初在对阿鲁科尔沁旗哈拉淘科尔沁部落的调查中,就发现属于这一部落的20户居民中,16户牲畜数量少,整个冬、夏两季都在部落附近游牧,与他们相比其它几户除冬季外,都在夏季牧场放牧⑦h。在对扎鲁特旗牧民的调查中也发现这样的现象,牲畜较少的牧主多以部落为中心,在半径50里以内的地方放牧。为了保证牧草的恢复,牧民一年当中要改换十几回放牧场所⑧h。
    拥有牲畜较多的牧主,一般都要雇佣牧丁牧放畜群,五月初旬,牧草已逐渐生育,牧丁既将其所住窝棚和粮食都搬至牧场,再将马群编成数组,普通以500头为一群,内有儿马15头或18头,骡马300头,骟马180头左右,牧丁骑着快马,拿着杆儿,防止各组马?昆乱,大概30里牧地,只够马群15日就食,食尽了又转牧它处,经过30日或15日又回到前地,这时前地的草又茂盛了,足够马群饱食。这样蒙地在春夏秋三季,是不愁没有草吃的,一直到9月下旬至10月初旬之交,水草枯竭,牧丁才叠好窝棚,离开牧场,带领马群回家。这时不能远放,只能在居住地很近的地方放牧。牛不能像马那样有群性,最容易离散,牧丁最多只能监视20或30头。牧羊普通以公绵羊3-4头,母绵羊四五十头,小羊8-9头或十二三头,结成一群,因羊性最驯,所以牧丁一人可牧羊至二三群或四五群以上⑨h。
    二、游牧空间一一各有分地
    逐水草而居虽然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区域具有绝对随意性,草原固然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各地区的牧场却大体划分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越过界线到其它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史记。匈奴列传》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所谓‘各有分地‘,指的就是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之事。《史记》的记载讲得很清楚,‘各有分地‘与匈奴各级首领的领地有关。依匈奴之制单于之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尸,左右骨都侯‘。这些匈奴首领的驻牧地点为‘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上郡、羌、氐;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①i。显然匈奴单于以及左右贤王等首领所管辖的范围有一定界限,而左右贤王以下的诸王将,也在相对固定的地方放牧。除这些已在《史记》中注明驻牧地点的匈奴首领外,根据林干先生所作的考证,又可寻出16位匈奴王‘分地‘的线索,具体见表2。
    表2部分匈奴诸王驻牧地②I
    名称驻牧地
    浑邪王、休屠王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犁汙王、温偶騌王今甘肃河西走廊以北。
    姑夕王今内蒙古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一带。
    左犁汙王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北部。
    日逐王今新疆焉耆一带。
    东蒲类王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部。
    南犁汙王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及准噶尔盆地移动地带。
    於軒王今贝加尔湖一带。
    右萸韃日逐王今内蒙古河套以东至河北北部。
    左伊秩訾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
    皋林温禺犊王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满达勒戈壁一带。
    句林王今甘肃居延海北约600余里处。
    呼衍王今新疆吐鲁番及巴里坤湖一带。
    伊蠡王今新疆吐鲁番以西腾格里山一带。
    匈奴各级首领的权限一般取决于其控制的骑兵数额,‘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控制在手中的骑兵数额多,自然地位高,‘分地‘范围也大,匈奴自左右贤王之下至当户二十四长,即根据控制骑兵数额的变化,而获得相应大小的驻牧地,逐水草放牧。
    实行‘各有分地‘,分区放牧是诸草原民族的通行作法,《辽史。营卫志》载:‘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置部族,各有分地。‘‘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①j‘在诸草原民族‘各有分地‘。分区放牧的游牧历程中,辽王朝的建立者一一契丹人的情况值得一述。
    契丹民族的部族很多,依据《辽史》以及其它相关文献记载,契丹民族的主要部落基本沿西拉木伦河干流一线,分布在上京道各州府境内。而被征服、被俘虏的北边其它民族经改编后形成的‘新八部‘部落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