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九八二年的黄土高原,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季和短暂的春季之后,终于迎来了它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
立夏前后,山野间的草木纷纷吐露新绿,连绵的群山披上了清脆的外衣,温暖的阳光洒向广袤大地,河流湖泊清澈见底,倒映着初夏湛蓝的天空和悠然飘过的白云。
这一年整个黄土高原已经全面推行了生产责任制,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正在书写着崭新的历史篇章。
从表面上看,双水村依旧还是那个双水村,山峦依旧,村民如故,东拉河仍在不知疲倦的唱着古老的歌谣。
但仔细品味,这个村庄确实已经不同往昔。最显著的变化是,大多数人家不再为温饱发愁,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感慨万千。
如今,村里的家家户户,玉米面膜已是家常便饭。有些门路的人家白面大米也已不再稀罕。个别农户的存粮,甚至超过了村里旧社会老地主金光亮他爹家的规模,金家湾前二队队长金俊武就是其中之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变化都发生在这短短的一两年之间。要知道,在过去曾经敲锣打鼓搞了几十年农业,但是却始终没能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而现在,这一切都已经不再是问题。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最突出的是大部分人家缺钱花。说实话,眼下的人们对于新政策能持续多久,心里还在打鼓。
于是大家都想趁着现在政策宽松,赶紧多收几年粮食。为了增产,许多农民对土地进行掠夺式耕种,不再施用有机肥料。
过去为了抢担,公设机关和县城公厕的粪肥,常常引发农民之间的争斗。如今,城里大小厕所的粪便已无人问津,公家不得不花钱雇人清理。
大家都认准了化肥才是高产的保证,只能说历史真的是一个大的循环,后市畅销的有机蔬菜粮食,在当下是很难有市场的。
可是买化肥需要钱,一年两季庄稼得用多少化肥?除此之外,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农具坏了要添置,牲口不顶用了要更换,这些都要花钱。
市场开放后,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别的不说,石圪节街上一排排花花绿绿的时髦衣裳,儿女媳妇们,赶集时哪个不想要买一身?但是您能不给钱吗?
“钱”这个字,成了庄稼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词。为了买化肥,为了添置农具牲口,为了给家人添置新衣,农民们不得不把里的粮食扛到石圪节的自由市场上去卖。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只要土地由自己耕种,多打粮食不是问题。这是祖传的本事,他们信心十足。但是要在土地之外另谋出路,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然而光靠在集市上卖点粮食、土豆、旱烟叶,或者一年卖一头自家产的肥猪,就想把日子过好,那简直是痴心妄想!这点收入往往连买化肥都不够。
不过双水村里也有那么几个能人,现在早已经不靠土地吃饭了。他们做生意,跑买卖、搞副业,手里的人民币哗哗作响,惹得大家眼红不已。
双水村第一个冒尖的能人就是贺耀宗,他们家是最早在这里做生意的,也是最早尝到甜头的。他家不但第一个在村里修建了新院落,还给自家的醋坊扩大了规模。
紧接着,村支书田福堂也不甘落后,他在农闲时收敛人手,跑到原西城里当起了包工头。只是后来因为儿女的事情着急上火,肺气肿加重,最后才咳嗽着回到村里休养。
副书记金俊山,他现在还兼任着村长。他们家的日子现在过的也很是红火,家里买了十几只好山羊,和当老师的儿子金城合伙喂养。
去年秋天就开始往石圪节的机关单位送羊奶,据说收入相当可观。只能说到了什么时候,有本事的人,终究还是有本事的。
之所以没提到孙玉厚家,是因为他们家的生意是村子里唯一不稳定的,之前那一次的烧窑事件,让他们家背上了不少饥荒,哪怕借钱重新把砖窑给支棱了起来,可是谁也不敢保证他能再恢复往日的荣光。
确实,在双水村,这片日渐热闹的土地上,孙玉厚家的砖窑成了最让人揪心的一处。当贺家醋坊的酸香飘满村巷,当金俊山的羊群在山坡上捏捏叫唤时,孙佳,那座重新起的砖窑,却沉默的立在窗口,像个心事重重的老
人。
村里人茶余饭后,很少提起孙家的影响,这倒不是刻意回避,而是因为谁心里都清楚,孙玉厚家这次的翻身仗,打的实在太过艰难。
去年那场垮窑的灾难,几乎把这个家给压垮。不仅赔光了,之前拉砖烧砖攒下的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一屁股,让庄稼人听着就头皮发麻的饥荒。
那些曾经借钱给孙玉厚的乡亲,虽然看在孙兰香这个大学生的份上,勉强同意再借一次,可每次从孙家窑前经过,心里都忍不住打鼓。
孙玉厚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这次重新开窑,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在意。带着二儿子,孙